对哈耶克“自生自发”社会秩序原理的几点认识(2)
2014-11-28 01:13
导读:第三,文明的秩序及组成文明秩序的规则之形成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则。哈耶克认为,文明是人行动的产物,是数百代人行动的产物,但不是由人设计
第三,文明的秩序及组成文明秩序的规则之形成也遵循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则。哈耶克认为,文明是人行动的产物,是数百代人行动的产物,但不是由人设计出来的,每一代人在其承继的文明的基础上或多或少地会对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人们交互活动,从他人的知识中获取知识,从他人的活动中获得益处,这种无意识的交互活动和影响,又无声无息一点一滴地塑造着人类的文明,从此种认识出发,他进一步认为人类文明是进化的结果。他主张对于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所依凭的竞争,必须从最为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不仅包括个人的竞争也包括组织的竞争。人在漫长的生活和生存竞争过程中,一些种群兴旺起来,一些衰败下去,从兴旺的种群中人们发现了好的秩序、制度和规则,也从衰败下去的种群中发现了不好的秩序、制度与规则。“我们所能确知的只是关于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的终极判断,并不是由个人智慧所决定的,而是由那些坚持‘错误’信念的群体的衰弱或减少而决定的,文明的所有手段或工具,都必须在人们追求当下目标的过程中证明其自身的效度,无效者将被否弃,有效者将被保留。”其中所提及的手段和工具,依哈耶克叙述的脉络应当包括人们的经验、习惯、规则、制度,甚至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社会秩序。
第四,过度的社会控制,将使文明的发展失去活力。对社会的控制,将它分解开来,必然涉及对个人的强制或对个人自由的干涉。毫无疑问,政府对社会控制愈多,个人的自由就愈少。依哈耶克的观点:为自由的缘故,某些社会控制行为是可欲的,他并不反对一般的社会控制,而是反对过度的社会控制。“将整个社会都纳入根据一项统一计划建构起来的并受这种计划指导的一个单一组织系统之中,无疑会扼杀那些型构个人心智的种种力量甚至还会扼杀那些计划出这种组织的个人心智。”他假设如果有人认为只有处于支配地位的观点才值得提出和被关注,只有重要的试验才能尝试,“这就无异于认为,人已完全将其周遭环境控制于其理智之下了,因为人们只试图去做哪些他们能够完全预知其结果的事情。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一种文明之所以停滞不前,并不是因为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已被完全试尽,而是因为人们根据其现有的知识成功地控制了其所有的行动及其当下的境势,以致于完全扼杀了促使新知识出现的机会。如果我们将这种“控制所有行动和当下境势”的既有知识仅作纯粹的知识去理解,则无异是认为知识可能成为文明的障碍,这显然不是哈耶克本意,将其理解为带有垄断色彩的阻止其他知识出现的知识,或许更确切一些。哈耶克对理性的控制充满了怀疑,他认为,欲使发展成为可能,理性生成所赖以为基础的社会进程就必须免于理性的控制,甚至认为,人类获得的最伟大的成就都源出于一个事实,即人类始终无力控制社会生活。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上述四点,无一不与理性联系起来,理性之有限,理性之不及,因而得出用理性对社会控制之不可欲的结论。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哈耶克是一贯排斥理性的。他反对的是唯理主义,不是反对理性。他认为理性乃人类被赋予的最可宝贵的秉赋,虽不能指望它能打破人类文明的复杂联系网络而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但在文明的点滴建构中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他大谈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此观念在哈耶克的学术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他的著作中不难发现对理性褒扬的文字,那么怎样把握他的思想脉络呢?笔者认为,在关乎人类制度设计上,他是反对理性的设计的,比如他反对乌托邦式的设计,反对福利国家制度,反对在正义原则指导下设计出的分配制度等;而在自发生长出的制度框架内,他是不反对理性的建设作用的。他高度概括了理性的两种作用:一是为理性的用途寻求确当的限度;二是理性具有建设性使命。
很显然,在哈耶克的思想中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他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典型的理性设计的产物加以反对。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叶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