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4)

2015-01-01 01:40
导读:注释 ①克里斯汀·考斯佳德(Christine Korsgaard),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1996-2002)。学术专长为道德哲学及其。著有《规范性的根源》(


注释  ①克里斯汀·考斯佳德(Christine Korsgaard),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哲学系主任(1996-2002)。学术专长为道德哲学及其。著有《规范性的根源》( Sources of Normativity, 1996)、《创造目的王国》(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1996)等。--译者  ②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教授,著名哲学家,著有《结合的理由:推理主义导论》(Articulating Reasons: An Introduction to Inferentialism ,2000)、《使之清晰》(Making It Explicit ,1994)、《不一致的逻辑》(The Logic of Inconsistency,1980)等。--译者  ③参见布兰顿:"黑格尔唯心论中的某些实用主义主题:黑格尔对概念范型的结构和的解释中的商谈与管理"(Some pragmatist themes in Hegel's idealism: negoti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in Hegel's account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conceptual norms),载《欧洲哲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第7卷,第2期(1999年8月号),164-189页。布兰顿将唯心论视为这样一种观点:"概念的结构和统一性与自我的结构与统一性是一样的"。(164页)  ④参见布兰顿:《使之清晰》(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4),587页:"对不同语言实践者的道义系统进行清晰的推理性认可的相对性,反映了蕴含在由不同语言实践者的具体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中的推理认可的潜在相对性。'狗'、'愚蠢'、'共和党人'这些词自我口中说出,与自你们口中说出,其意义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而且就其可运用性所得出的的结果而言--附属于我的不同信念而不同于我。[同样,对应用的环境而言也是如此,试考虑'谋杀'、'色情的'、'抒情的'等词。]"  ⑤对这一观点更为详细的发挥,参见拙文《文化学与上帝存在的》("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God"),见Nancy Frankenberry编《对宗教的激进解释》(Radical Interpretation in Religion,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53-77页。  ⑥关于哲学家与专家文化成员之间的区别,以赛亚·伯林提供了很好的解释,见《政治仍在否?》("Does political theory still exist?"),载H.哈迪(Henry Hardy)编选的伯林论文集《对人类的正确》(The Proper Study of Mankind, New York: Farrar, Strauss, and Giroux, 1998),59-90页。特别是得出伯林如下断言的论证:"哲学问题最可靠的特征之一......是,我们在开端处就困惑不解,而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没有什么自动的技巧和普遍认可的专门知识。"(62页)  ⑦这并不是否认为创造或鉴赏原创性的哲学或文学批评著作,专业课程的阅读的必要性。但是,有学识的(learned)和"的"(scientific)之间仍有区别,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比德语中的"科学的"(wissenschaftlich)更为狭窄,在这种意义上,物被视为科学的范型。  就文学批评与哲学的联系而言,比较一下美国大学的文学系和哲学系因高度专业化而成为所谓专家文化的堡垒所造成的结果,是有启发意义的。近来文学系"文学理论"的流行乃是如下事实的结果:你必须写一本著作以便取得教职。要做到这一点,最简便的办法是学一种理论,然后将其应用到一部文学作品上。这类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没什么价值的苦力活。同样,为了在哲学系中取得教职而必须就一些的争论所发表的绝大部分论文也是如此。在这两个领域中,出色的人士都是先为了教职而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再去做一点与当初把他们引入这个领域的兴趣相关的工作。  ⑧我扩展了在《为世界服务》("Im Dienste der Welterschliessung")一文中提出的这一观点,此文载J.舒尔特和U.J.温策尔(Joachim Schulte und Uwe Justus Wenzel)编《何谓"哲学"》(Was ist ein "Philosophisches", Frankfurt: Fi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2001),148-154页。我在该文中论证道,非经院化的哲学问题是由如下事件创造出来的:亚里士多德文本的重新发现,宇宙微粒论的机械论的出现,法国革命,进化论生物学,以及19世纪的小说。  ⑨佩克斯列夫(Pecksniff),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马丁·朱述尔维特》(Martin Chuzzlewit)中的人物,后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译者
上一篇:精神与世界的叙事秩序 ——与德里达一道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