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康德:启蒙的宗教批判与宗教认同(2)

2015-01-03 01:22
导读:康德相信,道德不由生活世界中的感性欲望生成,不以满足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利益、快乐为目的。道德高于欲望本能、超越知识。道德作为社会存在与个体


  康德相信,道德不由生活世界中的感性欲望生成,不以满足生活世界中人们的利益、快乐为目的。道德高于欲望本能、超越知识。道德作为社会存在与个体生活的共同本体应是人类普遍的价值需求与个体的生存意义在生活世界最深处的相遇与重合,是最符合人类特性的实践行为。在实践行为中,道德对每个人有效,也对全部人类有效,所以康德又称道德为“绝对律令”,它为每一个人立下共同的法度,要求每一个人对人类必尽义务,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负有责任。

  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中道德必在。只有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人类才能在生活世界中确立优先权,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予人以中心位置,才能在生活中反对一切奴役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将平等、公正、宽容视为生活世界的高端价值尺度。这种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只能来自于人类的心灵深处,来自于人类对良知的信诚。良知既为人类心灵深处对假丑恶的恐惧,也是对至善的渴望。至善则是相信人格无止境的进步并追求对一切感性欲望和知性认识的超越。康德认为,当这样一种道德被实现时,人类的心灵在生活世界中就获得了无限的敞开与延伸,人类必然相信在这所有的一切中应存在着一个伟大的神圣:上帝。可见,在康德的心底,上帝不是道德的前提,却是道德实践的必然结果。人类生活世界的经验领域中的上帝不在,而人类生活世界本体领域中道德必在。道德必在使人类应该在生活世界中信仰上帝。康德正是在生活世界中通过自由道德的确定,实现了对宗教批判后的认同。


  按照康德生活世界经验领域上帝不在、生活世界本体领域道德必在的启蒙思想,人类理性已经为自己颁布了无条件的道德律令,责任义务已成为人类实践的目的,对道德而言这已经足够,为何在生活世界中人类还要相信上帝应该存在呢?康德告诉人们,人的主体性的一个特性就在于不断地向自己询问并要求自己作出实际的回答。人类最终会向自己提出生存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的。道德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道德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了条件。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康德认为,至善是道德的最高追求,自由意志的良知鼓励着人类追求至善。至善的动机不是神,宗教也无法使人成为道德的人,但至善使人类有必要相信道德追求的结果必是对上帝应存在于生活世界的确认。因此,康德心中信仰的上帝绝不是可经验的、可认识的实体,而是理性的原则,是人类唯一的终极关怀。上帝应在使人类懂得必须做什么,也确证了理性的终极意义,为理性的道德在生活世界中的完成提供了先验的保证。康德从道德出发,设定了上帝,这个上帝是道德上帝,它在生活世界中将人类引向一个从未有过的生存境界,它以其巨大的崇高和深刻的神圣感召着人类,使生活世界充满人性。康德坚信,对这一道德上帝的信仰决不是笃守教条教规,相反,对道德上帝的信仰就表现在人类在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行为之中,服从道德、实现责任、完成义务就是在真正的信仰上帝。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信仰使人类行动,行动达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建立了人的尊重,从而完成了人性的确定。

  康德生活世界中上帝不在、生活世界中道德必在和生活世界中上帝应在的宗教批判与宗教认同深化了近代反对世俗传统宗教的启蒙思想,为化进程增添了道德自由的思想深度,在消除了世俗传统宗教对人类合理的认识世界、把握世界障碍的同时,也为人类良知、信仰建造了坚固的道德寓所。而且康德启蒙的宗教批判与认同也成为极具现代性的思想话题,广泛地了当代人类对生活世界意义、价值的思考。
上一篇:类哲学:一种新的哲学视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