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阴阳五行看中国戏剧何以晚成(1)(2)

2015-01-18 01:45
导读:方位东南中西北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龙色青赤黄白黑 由此可知,《墨子》的五行配位系统,与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大凡一种
方位东南中西北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龙色青赤黄白黑
由此可知,《墨子》的五行配位系统,与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大凡一种学说的出现,都有十分深厚的民间生活基础。五行学说来自原始农业生产中的方位观念,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五行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是相当久远的事情。在我们这个以农为本的古老国度里,它应该是一种深入到中国文化的肌体和灵魂之中,或者说,是先天性地决定了中国文化性质的本质性因素。五行学说的另一思想来源是“五行材质说”。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有关文献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段话认识到了“润”与“燥”,“上”与“下”,“曲”与“直”的差异,并且试图从这种差异中去把握事物的特性,此其一;作者在水、火、木、金、土各种元素之间发现了它们的联系,从而试图在这种联系之中来把握事物的规律,此其二。《洪范》的思想后来在《国语》和《左传》中得到了深刻的发挥:“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二。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二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这两段话的价值在于透露了水、火、木、金、土与阴阳思想的结合,它们标志着五行学说与阴阳思想的合流。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表现了中国的统治者们领导水平已经有了长足地提高。“同则不继”,讲的是在政治生活中,只有吸纳不同的意见,国祚才能长久。“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专制集权下的调和手段,同时,这句话中,提出了“和”的重要概念。实际上,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的本质,只是一个“和”字。换句话说,阴阳五行思维模式的目的,就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试图在一个本来并不平等、并不和睦的社会里,追求表面的平等与和睦,来支撑起歌舞升平的景象。这一点,在先秦的经典里面是有大量系统的文献作为依据的,此不赘述。阴阳是《周易》的思想核心,所以《庄子·天下》说:“《易》以道阴阳。”但是,在传世文献中,最早提出阴阳概念的人,是西周末年的伯阳父。他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随后,《老子》又作了进一步的提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真正把阴阳的观念建立成一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是《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试图用阴阳来解释社会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一切事物。于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推而广之,就把阴阳思想营造成了一种贯穿天道、地道、人道的总规律。从哲学史的发展轨迹来说,阴阳思想是五行思想的提升和超拔。所以古人说:“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终始。非阴阳,则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中藏经·阴阳大要调中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此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据此,我们可知,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实际上是五行的气化。在气化的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各个方位、材质因素已经符号化,各种矛盾的运动也就逐步抽象起来、精致起来。从下文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态之所以精致起来,是有其更深层的原因的。而理论越是精致,统治世界的能力就越是强大。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超越正义与权利——评美国新自由主义(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