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碰撞(1)(2)
2015-01-20 01:42
导读:那么,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能让国民对之顶礼膜拜而以至于对“吃人”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
那么,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中,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能让国民对之顶礼膜拜而以至于对“吃人”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呢?《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七擒孟获付出的代价是数以千万计士兵的生命--个体生命的利益,当漫山遍野死尸焦烂,中国人却没有为之动容,反而千古传诵着诸葛孔明的智慧、大度的“仁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默认了这种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的“仁义道德”。中国儒家也提倡“爱人”,“克己复礼”,强调泯灭个性而服从群体。由此,中国人的思维定格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狂人这才发现了个体生命遭践踏的真相--妹妹的死,徐锡林被吃,狼子村吃人……并用他不同于常人的思维重新审视得出新的结论。
可见,鲁迅《狂人日记》中最深刻的地方是价值重估哲学思想的体现,没有价值重估,《狂人日记》就失去了立论的根据,它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三、艺术手法:帕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狂人的心理时空观
(一)生命哲学与意识流小说
帕格森所强调的只有心理时间才能体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观念对现代派作家“意识流”创作影响很大,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都是受帕格森影响的意识流名作。对鲁迅《狂人日记》“格式的特别”,我认为除了指日记体外,还可以指全篇行云流水般的狂人精神流动。从这意义上,《狂人日记》也近似为一篇意识流小说。
帕格森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命之流的绵延。就如同一条壮丽无比,非同寻常的河流,它无底无岸,生机勃勃,永不停息。在流动的每一刹那,既包括了“过去”,又体现了“现在”,也孕育了“未来”。这是一条心理之流、意识之流,就是我们的人生。把握这股人生之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直觉”--非理性的人生体验,既融合了过去、现在、未来,不绝如缕,有质无量的心理时间。而传统的时间关键是“将时间看成了几何学上一个又一个点,一分一秒向前移动的东西,人生被曲解,心理绵延被空间化了”。[3]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心理时空观
在《狂人日记》中,以混乱的思维组织篇章,物理的时空逐渐被狂人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所代替,构成了这篇意识流小说独特的文学时空。
1、心理时间结构。日记体却省略了时间,目的在于脱离客观物理的时间可以混合许多时间,来违背时间之顺序性。在狂人的心理世界中,时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扩展交织,“现实的吃人”与“历史的吃人”在他心中突奔闪现,可谓“思接千载”。时间的缺席有时表现为时间的静止。例如写同一件事--佃户告荒,第三章与第十章都用了“前天”——一样的时刻,透露出“我”的时间观念的崩溃。到后来“晚上总睡不着,”“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太阳也不出”,“日日是两顿饭”,表明客观、公共的时间转化为主观心理时间。
2、心理空间结构。小说的空间大体上分为两个空间,及以大门和房门之里外为中心的客观的物理空间,以及在这个空间消失之后代替其出现的主观的心理空间。
陈老五硬把“我”拖回家中,回到屋里不是“我”的意志,还是别人强迫。于是,大门阻隔了“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沟通功能。房门的开关与“我”的意志无关。而且,这是一个敌对的暴力性空间,每个人都压抑和管制着“我”。“我”克服暴力世界的意志的表现形式是门槛,它意味着从暴力世界到充满人性世界的转换。最后,“横梁椽子塌下来”,象征客观物理的空间消失,剩下了主观、心理的空间。狂人的空间感受是异常诡异而紧缩的,屋内与屋外的压迫让他感受到了一种暴力空间的紧缩,他“冲出门槛”,企图向暴力空间作一番抗争,但他失败了。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辛文
技、道之思——兼论美的本质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现代技术发展的伦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