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畏·死(1)(2)
2015-04-14 01:01
导读:二、烦与沉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或人并不总是停留在抽象的自身领悟的自我中,相反地,此在在“时间”中也就是在或“‘在’世界中”。他认为,此
二、烦与沉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或人并不总是停留在抽象的自身领悟的自我中,相反地,此在在“时间”中也就是在或“‘在’世界中”。他认为,此在的在世有两个基本“样式”。
(一)烦
海德格尔认为,烦是“此在之存在状态的结构之整体”或“此在之在的全局”。他把烦恼分为两种可能的形式,即“烦心”和“麻烦”。所谓烦心,就是“寄于在手边东西的在”,即与周围的物打交道。他说,在烦心中“此在当下发现‘自己本身’在它所经营,所需要,所期待,所防备的东西。”所谓麻烦,就是“与世内碰到的他人的共同此在一起的在”,即与他人打交道。他说:“相互关心、相互反对、互不照顾、望望然去之、彼此无涉,都是麻烦的可能的方式。”在他看来,麻烦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从他身上把烦拿过来,在烦心中去代替他,这时他人就变成了“依附者”和“被控制者”。另一种是把烦还给他人,帮助他人在他的烦中把自己看透并使自己为烦而自由起来,这样他人就成为此在的一个“复本”,于是,此在对他人的关系就变成了与他人“共同此在”。
海德格尔有时又把此在与日常物品打交道的方式称之为“烦忙”。此在与其他“此在”(他人)打交道又称之为“烦神”。
在他看来,使烦神与烦忙成为可能的烦(care)则构成了此在在“此”的存在论建构,构成了此在能在世界中存在的机制。
烦(care)以烦忙与烦神的方式展开了此在的存在世界。具体说来,烦忙牵出了此在在“因缘关系”中的事物的实际关系,用具总是以相互指涉的方式牵出整个用具的实际世界。在这个用具关系中,以因缘的方式凸现了“此在”在世的世界建构方式。如当用锤子时,也就以为着钉子、木头、门窗等用具整体的显现。这种显现就是“因……缘”牵出的生存世界。“因我们称之为锤子的那种上手的东西同锤子打有缘;因锤打,又同修固有缘;因修固,又同防风避雨之所有缘;这个防风避雨之所为此能避居其下之故而‘存在’,也就是说,为此在存在的可能性之故而‘存在’。”[1]而这种“因……缘”最后所开启的就是对他人的关心或冷漠。显然,烦忙意味着与他人打交道的烦神。烦忙总是关涉到他人的烦忙,烦神总是以烦忙的方式来展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海德格尔认为,烦闷是个人为凸现自己并使自己区别其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心状态。他说,个人总是要与周围世界打交道,与他人接触,即使是处于最孤独的时刻,也是不能与世隔绝的。然而,人与物打交道,争斤论两,无不烦心;人与人接触,钩心斗角,无不麻烦。人们正是在这种烦恼中才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但烦恼不是存在的真正本质,畏惧才是存在的真实状态或实质。
(二)沉沦
海德格尔称沉沦“是一个本体论的运动概念”,意思是指“此在当下而且多半寓于所烦心的世界”。他认为,沉沦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即“闲读”、“好奇”和“两可”。他认为:“闲读为此在开展出对它的世界对他人以及它本身进行领会的在来”,然而,是这样的情况:“这种对……的在只是没有根基的漂浮的方式。”这就是说,此在通过闲谈虽然达到了对它的世界、他人和它本身的某种认识,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好奇开展出一切与每一事物来,然而,是这样的情况:在中的在到处都在又什么也不是。”这里是讲,此在在好奇中已经对各种事物进行了了解,但却没有找到最后的归宿。“两可对此在的领会不隐藏什么,但只是为要把在世的在压制、在无根的到处都在又什么也不是中。”这就是说,此在在两可中到处处于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难堪境地。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面对异己的环境,但又不能拒绝它,只能把现存的世界当作自己的家。它要有所作为,必须把他的全身心都投入现存世界和世俗事务,忙忙碌碌地与物打交道,劳力伤神地与人打交道,丧失自我,让时间无形地消失在存在者的群体中。“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人们习惯读一样的书,说一样的不痛不痒的话,追求一样的时尚,从而,生活于常人的世界中,“此间乐,不思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付俊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