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简述(2)
2015-06-05 02:33
导读:战国时的思想家们,不仅进行教育和学术探讨,也试图在政治上寻找用武之地。孟子不厌其烦地劝说国君们,只有慈悲为怀,才能统一天下;但他在当时的
战国时的思想家们,不仅进行教育和学术探讨,也试图在政治上寻找用武之地。孟子不厌其烦地劝说国君们,只有慈悲为怀,才能统一天下;但他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却毫无建树。韩非则告诉国君们,为了国家的强大,君主应当不择手段;最后确实助成了中国的统一,后来再弄到焚书坑儒,然后再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以后又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反右和文革的烧书与癫狂;直到今天,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奢望。道家们则是例外;庄子对当时的国君们已不抱任何希望,他主张各人在心灵上寻找安慰,在幻想中度过一生。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中国,法家的政策次第展开。废封建、建郡县,废井田、开阡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强大的帝国幅员辽阔,威严的皇帝权力无边。宽阔的驰道四通八达,带来了交通的便利,也在路边留下了累累白骨;雄伟的长城蜿蜒万里,让
历史学家赞叹于始皇帝的功业,也让孟姜女们流尽了血泪。13年后,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新造的帝国就像一幢陈年老屋,顷刻间土崩瓦解;再过3 年以后,皇室成员和始皇帝的重要臣僚(当然全部是法家人物)
为法家理论的实践也全部搭上了性命。
再10年以后,汉帝国代之而兴。经过国初的政策探索,到汉武帝时期,仿照秦朝构造了纯粹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也宣布了官方的意识形态;但这回不是独尊法家而是“独尊儒术”。这个“儒术”中,包含有孔子所提倡的对祖先的仰慕(“祭”),对长辈的敬重(“孝”),爱的精神(“仁”),等级制的政治道德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包含有孟子所提倡的注意百姓生计的意见(“仁政”);还包含有法家注重农业、抑制工商业的思想(“重本轻末”),官方专卖盐铁的政策,以及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的政治主张。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特别是,这个儒术中还包含一系列从迷信和阴阳家那里来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五种状态,对应于金、木、水、火、土这“五行”,而推动事物在这些状态间变化的原因则是“阴阳”。东、西、南、北、中这五个方向,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品德(“五常”),五个前后相继的朝代的五种施政方法,都出于五行。一天昼夜的变化,一年四季的更替,君主的仁政与严刑,甚至包括朝代的治乱循环,都出于阴阳。“阴阳”
之道的关键是阳为尊、阴为卑;这又出于“天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在社会上,这“天道”即表现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或者说成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三纲”,再加上“五常”,据说就是“天”为“人”所指定的社会政治原则。
董仲舒们相信,这个阴阳五行理论,是宇宙的终极真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已按这个完美的规律各就各位;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据之进行解释。在社会上,当然一切都很合理。从此以后,一切理论探索均属多余;同样,在政治上,一切变革也都不再需要。汉朝儒学作为今后中国文化的正统,在政治上论证了秦以后大一统的中国专制集权国家的合理性;但其理论在极权统治下一经确立,今后两千年再难动摇,其流弊至今犹未衰竭。
然而,汉朝的儒学也要为自己的荒唐付出代价。东汉时期,自由思想家王充即对它进行了严厉抨击;而且连孔子、孟子也都受到了他的批判。后世那些官方、半官方的理论家,对董仲舒们的理论也不得不进行一点改造。三国时期以后,由于社会的极度动乱不安,作为维护社会纲常伦理的儒教也自然失去了作用。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先是从古代的道家,以后则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去寻找精神慰籍。佛教的传入,拯救了人们的灵魂,也给了中国的
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留下了久远的影响。三个多世纪以后,隋、唐帝国的重新统一,才结束了这种混乱的局面。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公元7 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两千年的专制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