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寻找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安顿 --从人生哲学到生(4)

2015-08-06 01:03
导读:根据吴庶深先生在《国内外"死亡学"系所发展之分析》(3)提供的信息,"死亡学"一词,首先是由生于俄国的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可夫在1903年提出。他在《人类


根据吴庶深先生在《国内外"死亡学"系所发展之分析》(3)提供的信息,"死亡学"一词,首先是由生于俄国的科学家艾列梅奇尼可夫在1903年提出。他在《人类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以科学的精神及方法研究"死亡学"及"老人学",可以减少人类承受痛苦的过程,并可改善人类生活的本质。至1912年,美国医学教授罗威·柏克(RoswellPark)在医学协会的期刊中撰文,认为"死亡学"主要研究"死亡的本质及原因"。虽然死亡学的概念本世纪初即已产生,但有关死亡学的系统而深入地研究却要到近几十年才得以有较大的展开。

1959年,心理学家赫尔曼(hermanFeifel)出版了《死亡的意义》一书,采用考古人类学、艺术、文学、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分析、精神医学及宗教学等的知识,全面地探讨了死亡现象,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最具代表性的死亡学著作,出版后引起学术界及社会大众对死亡的问题研究的兴趣和关注。1969年,卡波勒·罗斯(knbler-Ross)出版了名著《生死边缘》(OnDeathandDying),引起更多的人对癌症末期病人的感受、需要的重视及关怀。死亡学的研究发展至今,已有专门的团体、组织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出版。

实际上,伴随着死亡学研究的兴起,死亡教育(deatheducation)也开始起步。根据纽则诚博士在《从科学学观点考察生死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联》一文中介绍,在50年代,西方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撰文和著书的方式推行了一次"死亡觉醒运动"(deathawarenessmovent),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即是"死亡焦虑"。与此同时,第一个正式的死亡教育学课程出现于美国,60年代间死亡教育的实务开始扩充,至70年代大兴而普及。1977年,美国又创刊了《死亡教育》杂志,列温顿(leviton)在首期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切的死亡相关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的过程。"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纽则诚博士还分析道:"死亡教育兴起于美国并非偶然,此与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美国人崇高年轻、成就、健康、个人主义、自我控制等价值,这些观点都无法帮助人们有效地处理死亡问题。尤其当医疗科技在本世纪中叶随着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之后而呈风起云涌之势,却仍对许多疾病束手无策,更为一向相信人定胜天的美国人增添不少死亡焦虑,死亡教育遂在此时应运而生。"

根据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4)一书的介绍,美国"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的勃兴影响到日本在7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课题,并大量引进美国的研究成果。死亡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都非常广泛,诸如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等严重病症者的观念及心理问题;自杀、堕胎、安乐死、死刑等涉及死亡的种种法律、政治、道德的问题;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状态问题;死后生命、安身立命和生命的终极解脱问题;文学艺术中表现的死亡问题;死亡的儿童心理问题;医院设备、临床管理、养老院或绝症患者收容所的设立等问题;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死亡所持有的看法或态度,以及历史上人类对于死亡的看法和态度,乃至对付死亡问题的演变过程问题;集体死亡(自然灾荒、核子战争、政治压制等)问题。傅伟勋教授提出:"死亡学不但涉及种种极其复杂的现代人死亡问题,以及与死亡直接有关的诸般问题,也与许多学科学问的研究探讨极有关联。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认真进行死亡学的研究工作。我在这里特别呼吁大家,好好关注,尽早开拓我国的死亡学研究道路出来。"(5)

死亡学的理论探讨,自然促进了美国的死亡教育的提倡。著名诗人埃里欧特(T.S.Elliot)于1955年提出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等重要。到了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并有计划性的推广。1974年,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的已达165所;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达1100所以上。1975年的一项调查说明,全美至少有41家医学院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正式训练课程。史宝欣先生报告说,1985年,全美已有60%的大学提供至少一个学时的时间来研讨有关死亡教育的问题。到了1987年,全美共有85%的药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为学生提供死亡教育。(6)赵可式博士于1992年报告说,美国目前有52%的医学系及78%的护理系都设有三个必修学分的"死亡与濒死"的课程。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里有一个死亡教育馆,专门教导孩子死亡的观念。他们借着动、植物活的、成长的及死亡的标本,教育孩子们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四季有春夏秋冬的更迭,植物有花开花谢的代谢一样。所以孩子自小就有正确的概念,知道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一个可怕的事件。(7)
上一篇:图腾: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神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