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神学是一门实证科学(2)

2015-11-12 01:44
导读:尽管海德格尔有意无意地略过了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文本中,启示真理如何与世俗智慧、圣经之道(Word)如何与希腊逻


尽管海德格尔有意无意地略过了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到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等文本中,启示真理如何与世俗智慧、圣经之道(Word)如何与希腊逻各斯的对话史,但近代形而上学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为卷标,彻底离弃了启示之神,确是不争的事实。哲学家们纷纷以“思维着的主体”作为自己的阿基米德支点——无论这个“主体”被唤作自我、阶级、民族或国家,存在者整体不再被思作受造物,而是被表象为“客观世界”,并各自迎奉一位“形而上学之神”作为被表象世界的终极自因。在不同版本的哲学体系中,这位“形而上学之神”或被称为“绝对观念”(黑格尔版),或被称为“权力意志”(尼采版),或被称为“历史理性”(马克思版)——“人既不能向这个上帝祷告,也不能向这个上帝献祭。人既不能由于敬畏而跪倒在这个自因面前,也不能在这个上帝面前载歌载舞。”
唯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是如此的彻底,以至于不愿在任何一个存在者面前稍事伫留,不愿把任何一个存在者——包括最高存在者的神在内——设定为终极基础、设定为人之此在的超越者;此在的唯一超越者是死亡,死亡是虚无的神龛,是存在的荫蔽。海德格尔断定: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实则宣告了“形而上学之神”在近代哲学中的死讯,并且同时宣布了形而上学的终结。

三、生存哲学的启示情调

新教神学家们显然注意到了海德格尔对包括经院—思辨神学在内的形而上学的攻击,故辩证神学的传人奥特(H.Ott)不无兴奋地写道:尽管海德格尔哲学具有一种“准无神论”的特征,“由于他反对一个不合实情的上帝概念,思考了这个概念的终结,因此为一种更为原始、更为本质、生动的上帝思想创造了空间。”据说,青年海德格尔由天主教耶稣会士改宗路德新教的信仰决断事件已成为思想史家的定论。然而,海氏死后的确是按天主教仪式举行了葬礼,这同样是他生前的决断之一。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文本的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新教神学有着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诸如此在、沉沦、畏、良知、罪责、决断、本真生存等概念中处处回响着新约的启示“情调”(Stimmung)。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一个有史可稽的援例是: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此在的终末论思想,显然得益于保罗神学中关于早期基督徒的末世论生存领悟。使徒保罗在致帖撒罗尼迦的基督信众的信中,在解答基督再临的确定性与日常人生的清醒义务如何可能统一时写道:“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你们都是光明之子,都是白昼之子;我们不是属黑夜的,也不是属幽暗的。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因为睡了的人是在夜间睡,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但我们既然属乎白昼,就应当谨守,把信和爱当作护心镜遮胸,把得救的盼望当作头盔戴上。因为神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他替我们死,叫我们无论醒着、睡着,都与他同活。”一方面,早期基督徒的信仰生存中历经了关于匮乏、饥渴、寒冷、无眠、灾祸、囚禁、虐待、刑罚、濒死等等最极端的人类生存体验。对基督再临的期待乃是信徒们抵挡一切毒箭的精神武器,乃是信徒们无可指望时的唯一希望。另一方面,恩典时刻像夜贼一样,是突如其来的、不可支配的。信徒们对基督再临之末日恩典的响应必须当下化为对现世生存的感恩。唯有在神之当下恩典中担荷起关乎自身生存的“肉中刺”、担荷起关乎自身永生或永死的信仰决断者,才能最终获救。

海德格尔则在《存在与时间》中写道:“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死亡绽露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所谓“最本己的”,意指此在从被抛在世起就向着死亡展开自身的生存可能性。所谓“无所关联的”,意指死亡的悬临在世,只与自身相关,而与同是此在的他者无关,与公共规范和大众意识无关。所谓“不可逾越的”,意指此在的存在以死亡这种可能性为界,逾越死亡便一头撞入虚无,死亡是“此在之不可能的可能性”。唯有死亡,唯有虚无,才能令此在生畏(Angst),迫使自身从非本真状态中,从异化状态中,从沉沦状态中,返回本真的存在。“直走到死的眼皮底下,以便把它自身所是的存在者在其被抛境况中整体地承担下来。这样横下一条心承担本己的实际的‘此’,同时意味着投入处境的决断。此在实际上都决定到哪些地方去,这原则上不是生存论分析所能讨论的。”然而,从死亡的终极处反弹回来的此在由何处去汲取本真的生存可能性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先行决断的此在必须担荷自身的被抛在世,必须担荷对“世界”遗产的承传,必须担荷对祖传的种种生存可能性的选择责任,必须担荷自身从生到死的本真演历。海氏用“命运”来标识此在在本真决断中的生存演历。若命运使然,此在必须与他人共同担荷一个政治共同体或一个民族的共同生存演历,那么,它便是此在的“天命”。至此,基督教的末世论被“形式化”调校为生存论的终末论,上帝之恩典被置换为“天命”之恩典。
上一篇:挥霍或者拯救感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