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精神:今日中国超民族主义的希望(2)
2016-01-12 01:08
导读:不过我想,所谓希望,不是意味着去寻求已经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去寻求还看不见的东西。 二、超民族主义意识与中国的宗教 一方面,在政治、经
不过我想,所谓希望,不是意味着去寻求已经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意味着去寻求还看不见的东西。
二、超民族主义意识与中国的宗教
一方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其它领域,甚至在宗教机构之中,我们都很容易看到民族主义的众多表现。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宗教精神还仍然对今日中国的千百万民众发挥着某种影响。在各种宗教机构后面的宗教精神,如果理解得正确,就肯定是在培育着超民族主义而不是民族主义,尽管其程度会因宗教之不同而有所不同。
1、佛教
即使在边远的农村地区,不识字的中国佛教徒也知道,佛教是起源于印度而非中国。因此,不论许多学者4如何强调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也不像别的许多东西那样会在老百姓中造成自称中国第一的那一类骄傲心态。
虽然有些学者和佛教徒的确为越南人、朝鲜人和日本人从中国学习佛教这一史实而感到自豪,但这不大可能导致一种民族主义的排他性或沙文主义情绪。因为,另一方面,他们也常常指出(不论正确与否),佛教的传播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一样,采取的乃是和平的方式。他们也不能不承认,中国云南的上座部佛教是从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传来的。无论如何,常常有一种愉快的历史回忆,确实有助于对那些国家或民族培养起某种友好的、甚至是亲近的感情。正因为如此,与中国人中根深蒂固的相当普通的反日心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可以看见,中日两国佛教界有着颇为频繁的友好的交流,甚至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就是如此。5至于中国人对西藏文化的态度,人们可以感觉到,在佛教的态度与非佛教徒的态度之间有某种不小的差异。
说到底,佛教关于世事皆空的态度必然意味着,民族主义,甚至民族本身也都是空,因此不值得执着。正如当代佛学泰斗印顺大师所说:「佛化的道德建立于般若-无我智的盘石;是破除私我,扫荡执见的特殊智能。从这种智能所摄持的,所引导的,便与凡夫的德行截然不同。不再专为自我、我的家庭、我的庙子、我的家乡、我的国家而着想,能从整个人类、一切众生的立场去看一切。」6毕竟,只有这种主张,这种超民族主义的呼吁,才能体现大乘佛教精神--对一切众生的慈悲,随时准备对所有的人「拨苦与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基督教
一方面,基督教虽不像佛教那样在中国根深蒂固和流传广泛,却因其体制特点而可能成为最有力的宗教,另一方面,虽经中国基督教的领袖和知识分子7近百年的努力,仍未完全摆脱「洋教」的标签。然而,不少中国人皈信和接受了这种「洋教」,这一事实本身8就确实表明,许多人认为有些东西比民族主义的分野更加重要。
尽管基督教精英们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要发展所谓「本色神学」9和中国式基督教,但是普通的民众,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之所以被基督教所吸引,恰恰是因为它的外国形式:他们确实更加喜欢西方式样的教堂建筑,西方的油画圣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的教堂
音乐,以及西方作家和思想家所表达的基督教思想。10这里的理由十分简单:正因为如此,基督教才不仅仅为他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宗教性的选择,而且还为他们的审美生活和理智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超民族主义的视野。
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人们可能会得出结论说,在中国,基督教已变成十分民族主义的了。确实,中国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全国性组织的名称本身,11还有他们的领导人的公开言论,都无疑给人这样的印象。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中国基督徒的全部经历,以及他们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处境,我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能会回忆起美国诗人亨利.朗费
罗(HenryW.lon-gfellw)的这句诗来:「事非如其表」。12其所以表面如此,乃因其不得不如此。否则,其也许不复在此矣!如果我们说,基督徒的全国组织看来越是民族主义的,则基督徒的普通个体就越是超民族主义的,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也许,对于基督教的实存而言,较多的民族主义言论,恰恰意味着其超民族主义精神的较强的意识。毕竟,中国的天主教徒都知道罗马对全世界天主教的权威,中国的基督徒也都知道,他们的信仰从来不是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所有」、「所治」、「所享」的,他们的主是超越于一切民族的。3、伊斯兰教在中国,伊斯兰教有十个少数民族信奉,这些少数民族的总人口约为一千八百万,他们大都聚居于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北各省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其中的回族亦居住于其它许多省份,以及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内的大城市之中。回族和另外三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小民族使用汉字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回族甚至没有自身独有的口头语言,而是使用汉语。因此,伊斯兰教信仰几乎是回族与汉族之间的唯一的区别。这样一种状况,在中国的超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方面,带来了一些具有双重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