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道糅杂:道教上清派炼丹术的启示(1)(2)
2016-01-24 01:01
导读:三 道教上清派虽然有不少人从事炼丹活动,但真正留下的炼丹术的经书并不多。现在留存下来并为学术界承认的上清派炼丹经书有《太徽灵书紫文琅华丹
三
道教上清派虽然有不少人从事炼丹活动,但真正留下的炼丹术的经书并不多。现在留存下来并为学术界承认的上清派炼丹经书有《太徽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和《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经》卷下的《太上八景四蘂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这两部经中所涉及到的丹法均较古。据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的考证,认为《太徽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和《太上八景四蘂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的年代可以确定为汉至东晋出世。下面分析上清这两部炼丹经书的丹法特点。
丹炉:上清两部经跟《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的丹炉一样均采用土釜,《黄帝九鼎神丹》用赤土釜,云:“令可受八九升,大者一斗。”[5]《太微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则“取耐烧土釜容三斗者,白赤无所在,唯令堪火不坼破者耳。”[6]《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亦用土釜。“六一泥成也,以泥两土釜内外,渐渐薄泥,向日曝,令干燥。”[7]不同之处是上清经中的土釜容量更大。
灶法:《太微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认为不可在有废墟和故塚墓之处设灶屋,应该选择适当的地点,用好土筑基,灶居屋子的中央,灶内安铁■,开正东正南门二户。曰:“灶屋起基,先凿地去除秽土三尺,更纳好土,筑以满之;又更于平土之上起基,高令二尺五寸;勿在故塚墓之处,及故家之墟间为灶而止也。灶屋令成巾,长三丈,广一丈六尺,高一丈六尺,洁盛治护,以好草覆之。泥壁内外令坚密。正东正南门二户。户广四尺。暮闭之。视火人及主人止室中。以灶安屋下中央。灶口令向东,以好砖石缮作之。以苦酒(醋)及东流水擣和细白士并牛马麋鹿毛为泥,泥灶。灶内安铁■,以药著■上。使釜在灶中央。釜四边当去灶土各三寸半。令灶高于釜上二尺。釜下去地一尺八寸。”[8]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的灶亦居屋子的中央,支撑土釜的大铁为四脚,更稳固。曰:“作灶法:当在无人处。先作灶屋。长四丈。南向开。屋南向为纱窗。屋中央作灶,灶令四方。四面开口。以大铁■,■施四脚,以著灶之中央。使上下相速高下之法,以意裁量。好安隐之。以所盛药土釜好安著■上。”[9]陈国符认为北方终年多西北风,所以丹屋和灶屋只开南户和东户,南方的丹屋和灶屋除了开南户和东户外,也开西户[10]。总的来看,两部经都主张在灶屋设在僻静无人处,灶设在屋中央,门窗开向东和向南开。
六一泥、神泥:又称固济神胶、药泥、固鼎口药。因上清派炼丹采用的是传统的升华法:加热密封的鼎炉,使药物氧化并升华,结晶成赤红色的“丹粉”。所以,密封是火法炼丹的关键。若密闭性太差,则升华的气体便会散失,就不能够结晶成丹。因此,炼丹家密封鼎炉时一般都用“六一泥”或“加盐黄泥”涂抹上下鼎的接口。六一泥往往由七样药物组成。《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用东海左顾牡蛎,戎盐,黄丹,滑石,赤石脂,蚓蝼黄土,凡六物。亦称六一泥。《太微灵书紫文琅华丹神上经》称神泥,东海左顾牡蛎六分,蚡(田中鼠)蝼土三分,马脱落细毛一分,滑石三分,赤石脂三分,羊细毛二分,大盐半分合七物。该经冶泥比“金液九转”要省约,但需要至精至细的泥,因此用心和辛苦的程度大大超过“金液九转”所需之泥。陈国符认为“《太微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与《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用土釜。《太微灵书紫文琅华丹神真上经》不用铅粉,仅用黄丹与醋为泥,泥釜内。《太上八景四药紫浆五珠绛生神丹方经》因所用六一泥中已有黄丹,仅将六一泥泥釜内外。”[11]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张崇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北宋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述评
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