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自由悖论(1)(2)
2016-03-08 01:07
导读: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理性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也看到了形而上学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即时的好处。于是科学成为一种新的宗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理性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也看到了形而上学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即时的好处。于是科学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人的自我意识被抬高到了神的地位。在人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人也成了机器,成了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具,人成了物,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时,科学试图取代上帝的地位给人类提供精神家园,但反而使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使人无家可归。在惟科学主义兴起的同时,个人主义也随之出现。这里的个人主义是指失去了对“乌托邦”精神追求的人,这种个人失去了理想的引导,失去了人的崇高性,没有生活的目标,完全沉浸在纯粹的感官体验和物质享乐之中。这时人的精神的神圣性已经死亡,人只剩下了动物性,人们只是猎奇、反叛,寻找刺激并很快感到厌倦,人更加空虚,更加绝望,更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只过当下的生活。这就是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试图征服自然但又陷入自然更大的束缚之中;追求理性和科学却又陷入理性和科学的悖论之中。但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具有确定性的,是自然生命物,而在人身上还具有追求无限的本性。人类的这种追求无限性的本性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和人被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人们普遍相信是社会塑造了人,人很难用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相抗争,人的自由也是从社会中获得的。其实,只有个体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的人都是一个微观宇宙。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为在人之外和凌驾于人之上的现实。人的处境的悲剧在于,人不得不生活在自然和客观化了的秩序之中,也就是说,必然性对他的作用多于自由在他身上的作用。在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以外,社会就不存在,或者是作为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而存在,由于人的悲剧处境使人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孤独的境地。人生活在社会中,被抛入社会,人却感受到了孤独与被遗忘。人在这种强烈而痛苦的孤独感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己与社会上任何其他人、其他物的不同。这种对个性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无限性和自由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正是这种本性驱使着一代代的思想先驱去解读它。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正是对人类的这种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 。
1.自我发展理论。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他认为个体在母体中是安全的,受到束缚的。而一旦脱离了母体就意味着自由,但这一自由是以不安全为代价的。所以人在心理上是受束缚的,表现为孤独、无助。为了消除这一切,就要逃避,直到个体发挥能动性,重获自由,个体自我的发展正是个体由束缚到自由,由自由到束缚再回到自由过程。弗洛姆认为,个体自我的发展一方面使个体变得日益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自我;但是,另一方面,个体日益脱离给他安全和保障的那个世界。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的”[3]10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他的“自由发展”使他失去了原来的安全和保障,使孤独和不安全因素日益增长,也使个体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自己的生命意义逐渐产生了怀疑。个体觉得无权力和不安全,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与他无关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成为“工具”,成为他用双手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这样个体的自我受到了削弱,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但是,个体为了使生命得以延续,为了克服不安全和孤独的状态,他首先要做的是服从——听从已有的安排,顺从制度化的指示,个体放弃自我,接受权威,淡化了孤独感,同时也强化了不安全感,另外一种办法与自然及他人自发、自动地建立联系。只有认可了社会的行为规范,承认社会的关系准则,才容易被社会接纳,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个体,同时,只有在服从之后,才能自然而然地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建立联系,才会有与他人一致的看法、行为模式。正是在克服孤独感的过程中,个体丧失了自我,磨灭了个性,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人成了个体所创造物质财富的延伸,成为工具的一部分。这正是“逃避自由”前人的矛盾所在,即,一方面个体日益脱离外在权威而独立;一方面,个体则日益感到无足轻重的孤立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