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论《华严经》的修行体系(2)

2016-05-07 01:00
导读:三、阶次鲜明的修行路线 1、华严宗之修道阶位有二门: 一、次第行布门,就是从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五十二位之

三、阶次鲜明的修行路线 
1、华严宗之修道阶位有二门:
一、次第行布门,就是从“信、住、行、向、地”直到“等觉、妙觉”。从浅至深,阶位渐升,五十二位之差别因果。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归纳修行之程度阶位不同。其中“住、行、向、地、等”四十一位,又可以归纳为五位,即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资粮加行二位,是初阿僧祇劫;从通达位至七地终,是第二阿僧祇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满心,是第三阿僧祇劫。时经三劫,行备八位,方证究竟圆满的菩提大果,修道阶位是多么明了。
具体如“十住”者,由信证入。生如来家,依无住智,永不退还。一发心“住”创依正智,发菩提心乃至十灌顶“住”,成就十智,即当成佛。“十行”,由欢喜行者开始,此“十行”正以十波罗蜜为本而无行不摄。“十回向”,前“十住”、“十行”出俗心多,大悲行劣。至此则以“十住”“、十行”所行功德,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真向俗,回智向悲,大悲广济,大智无著也。称性起用,真俗圆融、智悲不二,回向菩提实际,成一法界真自在法,融前三位成十地行。“十地”之行,依众生应化,无自化也,纯是利他,为十圣位,故无自化。此地以普光明智为体,通初彻末,功行已全,故名诸佛智地。“等觉”位,超出十地。表进修功成,迥超诸苦,常享法乐,其品名佛华。初登佛地,继此即是说佛果行。“妙觉”位,自十信初因,历五位法,修治惑习。习尽智明,乃依此行,以成佛果。明等觉因圆,明妙觉果满。十信因行与此果行都是显示修华严行,初依普光本智起信,而历位升进,至行周果满。本始不二,三世一念,初后不迁,乃与不动智佛相应,而证不灭不生法界极果,这就是华严修习体系的大旨。 二、圆融相摄门。圆融相摄就是以性理融事相,一位之中具一切位,得一位即得一切位。此是圆顿的修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真法界、万法唯心”,多么圆融,此不赘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特别是《十地品》讲菩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十个阶段。从树立佛教信仰开始,按逐步学习和实践各种法门,并以此教化众生,在积累个人修行功德的同时提高拯救众生的能力,最后达到与法身契合的佛的境界。其中各阶位学什么、修什么、断什么、证什么,目标清楚明确,具体如何学、如何修、如何断、如何证,更是内容具体,阶次鲜明,对其他派系影响巨大。这种完整的修习体系乃是其他宗派所不能及的。
2、贤首以“小、始、终、顿、圆”五教来统摄一代教法,归纳各宗派修行程度阶位的不同。小乘教的修道,断尽了三界见、修二惑,证得了阿罗汉位四种。然后回小向大,这是“因实开权”的方便,终究要“开权显实、汇三归一”,所谓设的“回心教”。关于“直进教”有菩萨之五十一位说,即“十信’乃至”十地”及佛果。至于“终教”,则立四十一位,除”十信”。“顿教”则谈“一念不生即佛”,离行位差别相,不立阶位。“圆教”唯依分段身而至”十地”,圆教者摄前诸教五教,是为“同教”说,是见闻、解行而证得佛果菩提。
从法门讲,有八万四千。从究竟目标讲,归元无二路。华严的判教不仅从理论上融摄了各层次教派,也把个层次教派修法纳入了华严修习体系。这一菩萨修行的路线清楚规划了修法应有目标。学法要有程式,即是从浅至深,层次历然。经文把大乘菩萨行者自发菩提心,而历访善知识,承受教法,法随法行,以至得悟之经过,描绘的清清楚楚。使人对从如何发心直至成佛的过程一目了然。可谓是非常地道而完整的修行体系。
四、圆融无碍的实践观法
华严历代祖师十分重视观法实修,各位祖师均有建树,逐步完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1、如依四法界说立“观门”,认为全宇宙系统一于一心,若由现象与本体观察之,则可别为四种层次:(1)事法界,指差别之现象界。此称情计之境,虽有而非实。(2)理法界,指平等之本体界。即无尽事法,同一理性。万物,本体皆为真如,平等而无差别。此现象之共性,皆为空性;然此境界尚未显真如妙用,故并不完全。(3)理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与本体界具有一体不二之关系。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由此显出理与事互融无碍之法界,然尚非佛智之最高认识。(4)事事无碍法界,指现象界本身之绝对不可思议。即一切诸法皆有体有用,虽各随因缘而起,各守其自性,其力用互相交涉,自在无碍而无尽,故称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又作无尽法界。
如何使众生认识“四法界”,悟入“一真法界”。而为立“法界三观”。即:
⑴“真空观”。简别妄情以显真性,而归于平等之空性,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而彰显真空之妙体。
⑵“理事无碍观”。即观万象差别之事法与平等无差之理性,镕融相涉而无碍自在。亦即观真如性起万法,而万法一一以真如为性。
⑶“周遍含容观”。真如之性乃一味平等而不可分取,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故一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又无尽。
上述所观三境,虽同于一心法界,但因能观之智的深浅不同,境界有别。
这是华严修法的特色,特别著重观行法门,并且还认为非经由观门,则无法入法界;要入法界,就必须了解“心境合目”的道理,方能悟入“一真法界”。
2、为融摄方便,杜顺和尚从教理的研究,确定观门的实践法则。将教理融摄于宗教履行的途径,提出了“五教止观” 五种观门,成为华严五教的根据。大师于禅定中亲身之所体悟。“五教止观”是悟入一真法界的门径,由浅入深,以实践的观法体现华严玄旨: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法有我无门”,以小乘界分别观,来破我执证我空的观法。
(2)“生即无生门”,以无生观与无相观来证明法无自性,皆由相生,此即大乘始教所证之人法二空。(3)“事理圆融门”,此为大乘终教,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而成事理圆融之观法。
(4)“语观双绝门”,所谓:“寄无言之言,显绝言之理。”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境界。大乘顿教观法。
(5)“华严三昧门”,如《妄尽还源观》所说,华严三昧,是法界之圆明自在之用。是华严别教的世界观。
3、《华严》中介绍的其他修法
⑴弥勒菩萨说有十种,即:“菩提心、正直心、安住诸地、出生大愿、大悲、真实观法、摩诃衍(大乘)、教化众生、智慧方便、随顺诸法”等十种。(亦是修法)
⑵十大愿王所述内容已经成为各宗共修的内容。
⑶《入法界品》中上有云:“贪欲多者教不净观,嗔恚多者教慈心观,愚痴多者教法相观”。此即凡患有贪嗔痴三毒之病者,教以修持不净观、慈心观、法相观。
⑷《净行品》中念念不忘众生、时时都在修习之中的各项,至今仍为禅门每日常课。《梵行品》中:若身业是梵行者,当知身四威仪则为梵行。左右顾盼,举足下足,即不论任何动作,皆须为清净之行。华严中提倡“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经文还提到由文字般若进入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证入实相般若,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等等。请看,华严中哪里不是修法? 五、精进不懈的修习典范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从文殊师利菩萨发现善财童子开始,而指导他发心参学,直到以参拜普贤菩萨为证入法界的象征。在各位善知识的指点下,指明了层层递进的阶梯,勾勒出《华严经》修习思想的形象化图解。深入法界、随顺法界。“游心清净法界,所行饶益诸群生,”可以看作其修习实践的纲领。
上一篇: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