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2)

2013-04-27 02:33
导读: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由于市场基础不完善,政府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附存着经济增长的目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由于市场基础不完善,政府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附存着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先是1998年上半年明确地将货币政策作为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的手段,当认识到依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长。

  应该承认,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严重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巨大差距表明,将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严格界定为短期稳定更为确切。实际上,多重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的存量部分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经济的增量部分则明显难容。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在关注短期稳定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路径问题,特别是从2000年5月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后,关于长期经济增长要依赖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的完善已逐步成为共识。

  三、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应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宏观调控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是以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行为和形成理性预期从而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灵敏反应为基础的。

  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还需要相应有效的市场传导条件或机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短期经济稳定进而为市场配置的长期经济增长创设前提条件,政策目标并不必然包含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对象是总需求为主的总量方面,它虽然会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但却不是针对具体的产业部门和结构。宏观调控中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进而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一方面是政府复归为投资的主体,而财政政策的扩张与收缩演变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另一方面是财政扩张在长期的可持续性将成为严重的问题。

上一篇:我国推出国债期货的基本条件与风险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