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和国际经验(2)
2013-05-10 01:02
导读:使扩大内需的即朗政策效应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相结合。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需求不足将是一种常态,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扩大内需的即朗政策效应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相结合。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既然需求不足将是一种常态,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当树经济问题的解决,就不能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在政策取向、政策效应的分析和估量上,必须把短期与长期、当前与今后加以统筹考虑。’这种统筹考虑,既要顾及实现国家宏观经济i社会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又要顾及财政本身的承。受朗力,使二者双向协调、有机结合,处理好经济决定财政和跃政反作用于经济的辩证关系。在各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实践中,虽然没有可资模仿的“样板”(事实上,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相异,也难以找到这样的模式),但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决不能陷入经济和财政双危机的泥潭。因为这样的双重危机,不仅格使经济景气的调节丧失财政政策这一重要手段,而且经济的进=步恶化,又必将给国家财政造成基础性和灾感性的后果。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反周期时政政策运用的彻底失败,应立即改弦易辙了。
三是明显的政策效应。
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初衷就是为了达到调整经济景气或反周期的目的,因此在经过一定的时间(政策的时滞期)之后,是否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就是评价这种财政政策必要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既付出了财政代价,甚至冒了一定的财政风险,而又未能达到刺激投资、消费需求和增强净出口的目的,没有产生应有的拉动作用和带动效应,那么这种政策的可行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了。
四是适时的政策转换
包括进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时机把握,以及逐步退出直至最后放弃此种政策的时机的选择,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形势分析和利弊得失判断。上述美、日的例子,已经说明了扩张性财政政策适时转化的必要性。一般地说,进入时机的迟误,将对经济的发展出现缺位的现象,从而不利于增长与就业;而该退出时不适时退出,则又不仅容易产生上述的“挤出效应”,导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逆转,而且还将造成不应有的财政负担或财政拖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