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及途径选择(1)(2)
2013-07-06 01:18
导读:以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6年,其转型必然也要以财政支出调整为重心,配合新一轮税制改革,逐步缩减对经营性项目的支出,扩大
以扩大支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了6年,其转型必然也要以财政支出调整为重心,配合新一轮税制改革,逐步缩减对经营性项目的支出,扩大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品的提供,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循序渐进,逐步转型
(1)逐步缩小国债发行规模。积极性财政政策靠增发国债来筹集支出资金,其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必然要缩小与日俱增的国债余额,减少每年发行的国债量。减少国债发行不能搞一蹴而就,要瞻前顾后,考虑各方面情况。在尽量不增加新国债投资项目的情况下保障在建国债项目的后续资金,稳步缩减国债发行额。据测算:目前全国在建的国债工程项目所需的后续资金总额达6000亿元以上。如果国债立即全盘退出会留下许多“半截子”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稳步破除原政策下利益集团的阻力。任何改革都会受到阻力,长期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形成了某些部门对财政政策的依赖,形成了某些地方利益集团对国债项目的依赖,减少财政支出资金会减少部门的权力,其次减少国债项目也会降低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因此财政政策转型必然受到某些阻碍。目前在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稍微增加预算内支出,给各方利益集团一个缓冲期,化解转型带来的阻力。
(3)运用多种财政手段合理进行项目融资。在缩减财政支出的同时,注意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合理进行财政融资,诱导民间投资。在财政资金逐渐淡出投资领域的同时,要引导民间资金跟上,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财政贴息、财政担保和财政参股等手段进行项目融资,既可以提高投资项目效益又可以保证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的动力。
(二)区别对待,调整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结构失衡迫切要求财政以“三农”问题为中心,优化支出结构,重新配置资源,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同时突出公共财政的职能,增强财政对
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防止财政“缺位”现象。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农民负担、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基层制度外财政
蒂布特模型与地方财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