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风险形成因素的研究(1)(2)
2014-11-19 01:11
导读:在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而有效的财政收入机制尚未建立情况下,我国既要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换;既要保证改革的胜利进行,
在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而有效的财政收入机制尚未建立情况下,我国既要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又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转换;既要保证改革的胜利进行,又要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现实的两难状况导致的财政风险由此产生并日益突出。
二.促成我国财政风险主要因素
在市场转型的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一方面,投资体制、企业体制、金融体制正在越来越按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改革,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与制度一贯坚持的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的准则又必须继续贯彻,因此政府财政,尤其是中央政府财政会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风险、不确定性与压力。
(一) 政企关系不顺导致财政风险增大
1.政府作为所有者的身份与国有资产保全相矛盾。在传统的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利税上缴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支持,主要是通过直接拨款、国家银行信贷,以及直接的补贴等方式进行的,而一旦国企转制,政府对企业的投资就不再采取直接支持而是采取担保或保险承诺的方式(比如,以政府出面引入外资),这种政府承诺并不表现为经常项目的现金开支,所以不计入政府预算列支但它却是一种隐性的预算外开支或责任,最后会包含隐性的财政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对财政的额外列支要求。此外,政府始终没有彻底割舍与国有企业的资金软预算约束关系,我国国有企业总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大批的国有企业将破产,即使有了政府支持,只要国有企业没有根本好转,财政仍然面临极大的债务风险。
2.政府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不顺。国有银行一方面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另一方面又是特殊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吸收居民储蓄,对居民有很强的负债约束,但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却是软约束,银行不得不继续弥补企业资金缺口,国有企业债务的无底洞,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造成经济运行的风险。如果银行坚守向储户付款,财政必须承担替银行还债的危险,如果不履行向储户付款的原则,无异于
政治破产。政企关系不顺也是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表现,政府代替市场和企业决策,企业取代了政府的某些功能,这样就会造成财政风险。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加强协议供货组织和管理
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