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以来财政体制与政策的宏观评价(1)(2)
2015-04-27 01:43
导读:1、受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的限制,公共投资扩张过程中存在着配套能力下降、投资不经济等问题。连续五年的国债投资使一些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不足
1、受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的限制,公共投资扩张过程中存在着配套能力下降、投资不经济等问题。连续五年的国债投资使一些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不足,项目投资对经济影响的深度、广度都受到限制,由银行配套的资金虽然充裕,但焦点在于投资扩张后的偿还风险。这几年的国债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应的对基础 工业 、装备工业拉动作用比较大,房地产投资受到很大刺激。发展基础设施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地方不顾当地情况一窝蜂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使得一些方面的投资存在超前和不经济的问题。钢材生产今年将增长22.6%,达到1.8亿吨,是1997年的1.8倍,是美国、日本的总和。在这种扩张中有两个问题暴露出来:一是钢的总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钢厂的规模不经济问题和品种不合理问题变得突出,今年的产量中只有20%左右是由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大钢厂生产的,其它的产品都出自各地小厂,产品档次低,优质品种仍要大量进口。二是生产的钢材一半用于建筑行业,带动了房地产的高速增长、吸纳了大量银行贷款,局部地区已出现过热情况,对经济运行和资金链都造成潜在的压力。这些问题表明在投资扩张中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相互攀比、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玻璃和水泥行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投资和增长的不经济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恢复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都是不利的。一旦经济增长无法吸纳过大的基础投资,企业倒闭、银行坏账、工人失业等问题就会暴发,不但增长无法维持,还可能会留下一大堆问题,成为持续增长的包袱。我们过去几年在清理信托投资公司、银行不良资产等方面已经有过类似的体验。
2、一些旨在扩大内需、维护 社会 稳定的政策因财政体制的不完善而在自上而下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在基层政府事权偏重、收入筹措功能较弱、区域差距悬殊的体制背景下,一些公共支出标准的决策权仍主要集中于中央各部门,并且成为地方部门相互攀比和倒逼地方财政的依据,这种格局一旦形成而上级财政又无力调控时,收支矛盾就会激化,县、乡两级公职人员欠发工资就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不得解决的问题。1999年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导向下,全国范围内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实施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职工人均月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1年的823元,增幅高达105.8%,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彻底改善机关公务员工资长期偏低状况的举措,这次调整的速度和幅度都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但由此增加的基层财政支出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省以下体制无力自行调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不得不实施用于工资性支出的专项转移支付,其中2001年安排892亿元,2002年预算安排1180亿元。 农村 税费改革试点的情况与此类似,为了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防止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激化,中央财政2001年安排了80亿元的专项转移支付,2002年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预算安排增加到245亿元,由各地包干使用。尽管如此,政策难兑现以及兑现后面临反弹压力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税费改革试点效果较好的农村,农民普遍担心政策反弹、难以持久。从这一点来看,体制原因造成的基层财政收支矛盾显然是比转移支付解决方式更为关键的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着眼于公共财政建设推出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客观上使财政体制和非财政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变得更为刚性。随着公共投资的连续扩大,财政在应对“市场失灵”和反周期调节方面的作用得到显现,着眼于配置公共资源和宏观调控的公共财政职能受到强调和推进。近几年的理论与实践除了讨论公共财政的职能定位外,在具体管理制度上借鉴推出了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管理的一般作法,即在“收支两条线”完善预算的同时,进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试点,其目的在于建立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流程,体现预算资金安排、使用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安全性。就管理层次而言,这样的改革是必须的,但其前提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框架基本确立、政府
行政管理体制与相应的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确立的背景下,否则执行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因素形成的阻力,并且由于基本框架存在的不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适用性和合理性等方面都可能受到质疑,从而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变通。这里显然又存在一个公共财政建设的次序和配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