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内部管理的绩效化改革及启示(2)
2015-08-02 01:38
导读:5、理论上的支持和推动是改革的指导力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以税收为来源,以垄断的方式和等级制的程序规则来供给公共服务;她既没有追求
5、理论上的支持和推动是改革的指导力量。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以税收为来源,以垄断的方式和等级制的程序规则来供给公共服务;她既没有追求利润的终极目标,又没有竞争造成的压力;既缺乏评价绩效高低的
评价指标,更缺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私营部门的管理水平比公共部门要先进、优越得多,最有可能符合公共利益。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录用私营部门的管理人员来“重塑政府”,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
二、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内部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府的组织设计不是以官僚组织为基础,不是以特殊利益集团的需要为基础,不是以政治家控制官僚的方便为基础,而必须以社会的需求、公民的导向为基础。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内部管理绩效化改革的理念基础。为了取得纳税人关心的绩效,按以下6条思路作了相应调整。
1、决策与执行分离,设立独立的执行机构
1988年,英国政府开始推行“改进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方案的核心是决策与执行分离,主要形式是政府核心部门制定政策,在部门内部设立独立的执行机构,承担具体政策执行和服务提供职能。执行局的首席执行官只对政府首脑或部长负责,在机构编制、人员录用标准和程序、工资级别和待遇、内部组织结构、财务管理等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后果负有较大责任。首席执行官实行经理负责制,级别通常为副次官,3级公务员,竞争产生,四年一任。2002年英国的执行机构为127个,占全部公务员的78%,承担了75%的公共服务。这一改革被称为英国政府全面转换管理和责任机制的重大努力,标志着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它减轻了部长的工作负荷,使之集中精力于重大的政策问题,主要是确立目标并对绩效进行有效控制,只关注预算总额和最终的结果。执行机构实践中所体现的新原则可概括如下:工作目标从规则为本到结果为本的转变;上下级部门从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控制机制从投入、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权力运作从层级节制的传统集权模式到分权制度化的转变。由于英国执行局的成功运作,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3个国家纷纷效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放松政府内部规制,推行弹性化管理
西方国家十分重视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对权力进行约束,因而管理统一性、标准化的程序手续方面的法律规章很多。它们包括人事、酬薪、预算、采购等方面的规制。但由于程序越讲越严,预前控制的内部规制越来越多,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导致政府无效率。1993年《戈尔报告》指出:一个将要溺死的人不再要求哪怕是一滴水了,然而我们却已经向身陷规制沼泽的官僚施加了更多的繁文缛节。例如,美国《联邦人事法》850页,推行此法条例1300页,联邦人事手册1万页。《联邦采购条例》1600页,外加必遵条例2900页。联邦政府1/3职员的工作是为另外2/3人员制定规则。[3]
因而,近年来,放松规制,建立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成为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很多国家都废除了过多、过严的人事管理法律规章,赋予基层组织和每个公务员更多的自主权,变恶性的监督为良性的鞭策,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为典型的是美国,1993年9月11日,克林顿签署了12861号总统令,要求取消联邦政府内部规制1/2.取消了多达10000页的“联邦人事手册”,取消统一申请表格,简化分类体制和公务员管理的程序及手续。通过放松规制,节约投资成本40-60亿,常规成本20亿,公文汇报1180万工时,削减83%,行政简化每年为民众与企业节省280亿。[4]
3、公民宪章运动
质量和顾客满意是21世纪公共管理的主题。然而,传统的公共制度是“机构驱使的政府”,旨在便利管理人员和服务提供者而非顾客,且服务水平低劣。1993年美国戈尔报告在其第二章“顾客至上”中,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倾听顾客的声音———让顾客做出选择”。1993年9月11日,美国克林顿总统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1992年的梅杰政府发起“公民宪章”运动,用宪章的形式把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违诺责任等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此外,大力推行“一站商店”服务,力争公民在一个站点能办完需办的事情。到1996年,发布的全国性公民宪章达42个。英国政府把公民宪章作为“整个90年代政府政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