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财政学的学科基础与课程体系建设(3)

2017-08-25 06:31
导读: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代理和税收管
  3、财政实验课程相对贫乏  财政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能力培养是财政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税收代理和税收管理知识,还是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知识,基本上全部依赖传统的“空对空”的课堂讲授方式,既给教师授课带来困难,同时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谓是事倍功半,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益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财政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  财政学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应从这么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数量比例和课时比例,充分体现财政学的多学科相融合的趋势。增加学课程的门数和教学课时,如加大《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增设《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本科层次)或《高级微(宏)观经济学》(针对硕士、博士层次),同时将反映学、管、学基本理论的课程纳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当中,在选修课程中扩大反映上述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创新的课程,如《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第二,适当压缩财政专业课程门数或教学课时,或者将某些课程从必修课降格至选修课,为学科基础课的教学留出课时空间。如取消《税务会计课程》,将《公债管理学》、《税收代理与实务》《比较税收学》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第三,新设部分财政实验课程或从现有课堂教学课时中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实验教学。  2、整合现有财政学科各专业课之间的内容  在维持财政主干专业课程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归并整合,避免单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扩大知识容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7]如《税务管理》与《税务代理》可以合而为一,称为《税务管理与代理》;《国家预算》与《预算会计》联系紧密,部分内容存在较大程度的重复,建议合二为一,改造为《国家预算与核算》课程;《财税专题讲座》则改造为《财经专题讲座》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突出课程内容的一般性与实践性,等等。  3、加强相关课程内容讲授的协调与分工  在财政专业教材的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内容的重复与交叉在所难免,因此需要我们就相关内容在讲授过程中予以协调与分工。这样做的优点除了可以尽可能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之外,还可以确保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连贯性,同时使各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更为明确。在这方面,可以依据理论与制度两大模块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工。[9]在理论部分,授课的重点应该是基础理论的传授和分析思维与分析方法的训练;在制度部分,则应该将重点置于分析方法的运用和具体的解决。如对于《财政学》中的“国家预算”部分,只着重讲述预算的一般理论与分析方法,而对于预算的具体做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不加介绍,留待《国家预算管理》中进行讲述,遵循从一般到具体的认知。  「」  [1]张 馨 美英财政学内容体系之演变特点[J] 财政,1996,(3):20-25 .  [2]加雷斯·D·迈尔斯 公共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张 馨 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  [4]高培勇 “一体两翼”:新形势下的财政学科建设方向———兼论财政学科和公共管理学科的融合[J] 财贸经济,2002,(12):33-36 .  [5]王世运,周巧红 建立财政学科体系及其理论框架的新思路[J] 财政研究,1996,(3):17-19 .  [6]刘明远 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 财经问题研究,1998,(12):34-36 .  [7]李樱木大 适应高等职业要求的财政学科建设的思考[J] 辽宁财专学报,2003,(1):59-61 .  [8]卢洪友 财政学科及财政学需要进行一场革命[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98,(1):61~65 .  [9]尚可文 财政学科及财政学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中国财政学学科建设观点综述[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2,(2):111-115.
上一篇:新世纪中国财政的发展目标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