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宏观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分析(2)

2017-08-26 02:01
导读:二、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 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是通过财政政策的选择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予以倾斜,以明确的信息提示引起企业敏感反应,改变
 二、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  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是通过财政政策的选择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予以倾斜,以明确的信息提示引起企业敏感反应,改变企业的偏好,使企业行为逐渐与政府的意图趋于一致;同时,通过企业行为的改变,实现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良性循环。  (一)加快投资,加速增长。财政通过减、免税,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和加速折旧,能刺激企业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快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速度,提高生产率和企业效益,使企业能更短的时间内加速资金的周转循环。以战后的日本为例。战后日本经济具有明显的赶超性,在短期内经历了高速增长过程,其财政政策作用于企业的调整居功至伟。在经济恢复时期,推出了特别(加速)折旧制度和税收减免制度,实现了企业合理化和设备化。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也对钢铁、汽车、造船等行业企业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并加大财政补贴、财政融资政策作用力度,加快了重化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企业经济能在战后的东方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二)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保障。财政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增加投入,发挥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动作用。政策优惠向不同产业、行业、产品的倾斜,驱动企业市场偏好的改变,使企业适应整体市场形势和经济趋势发展需要。政府通过建立规范的反倾销、反补贴机制,并在政府采购方面予以优惠,还可以支持重点行业企业的稳定运行。任何国家在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和生态的矛盾,必须要求企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转变工业企业的增长方式。此时,财政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促进企业进步与创新,加速高科技企业产业化发展。我国早在1996年,财税政策在支持企业进步方面就有相关决定,对工业企业的开发费用列支、折旧的提取等方面作出了优惠规定,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方面投入的积极性。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实行税收减免扶持政策、经费资助政策、政府奖励政策,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加速了企业的科技化发展进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向企业所属科研机构提供大量科研经费,对企业当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予以一定税款的扣除,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究开发。这使美国高端技术始终走在了世界前列。  (四)扩大企业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政府通过降低进口产品的关税税率,在一定范围内给予相关项目和进口产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可以刺激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外投资。出口方面,通过加大出口退税力度,采取多种退税形式,对出口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可以提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以我国为例,2001年以来,以支持外贸出口,多次提高出口产品特别是主要产品退税率;从2002年起,我国部分地区对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货物实行了“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年,对生产型出口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由于财政政策的强力支持,企业在外贸出口方面,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也直接起到了拉动整个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政策效应的目标趋势:促进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内生性增长从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出发,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定量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内生性增长理论认为:在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增长率主要并不是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而是依靠技术进步的作用;又从形成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了知识结构与增长率差异之间的潜在关系,将国民收入增长与要素投入贡献之间的巨大缺口归于人力资本的作用,还将人力资本知识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到分析模型中,突出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换而言之,经济的长期增长有赖于对新知识、新技术、人力资本的获取和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及为此提供充足的动力,这些因素可以避免新古典增长模型所谓的物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现象。但是,由于研究与开发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等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其私人收益可能低于收益,从而抑制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其低于最适水平,进而导致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适增长率,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校正性的财政政策给予补贴。在财政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上,要充分认识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中的作用,认识到政府公共支出尤其是政府投资支出具有生产性特征,而且重点在于刺激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研究与开发等具有外部性的三个领域的投资。  在中长期的财政政策取向上,我们应该反对赤字的长期化,对于临时性的反周期措施,又不能作为长期的财政政策取向。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规模,而应向“生产性支出”倾斜,充分认识到宏观财政政策的微观效应传导机理。在具体政策层面上:一方面应关注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把财政投资的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和市场化、国有企业技术改造、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质上的教育)等生产性投资领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地区差别,通过财政政策的效应逐步缩小差别。不仅要利用财政政策的“需求管理职能”来干预经济发展的偏好,还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供应管理职能”,通过财政的干预和扶持来优化企业结构,把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目标放在物资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共同积累和要素的生产率提高上,通过政策效应的传导,形成以内生性增长理论为指导的宏观财政政策。
上一篇:政府采购效益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