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2)
2017-08-27 02:10
导读:二、完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的建设 1.制定统一、规范的税务信息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税务行政和税务司法的透明度。政府透明度原则是WTO的主要
二、完善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的建设 1.制定统一、规范的税务信息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税务行政和税务司法的透明度。政府透明度原则是WTO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已加入WTO,增加各项政策的透明度势在必行。同样地,税务信息和政务公开不仅关系到税收优惠政策的透明度和市场公平竞争,而且直接到税收优惠政策的运行效果。税收优惠政策能否起到预期效果,主要取决于纳税人员是否获知这些政策及对这些政策的主动利用程度。因此规范税务机关公开税务信息和政务的程序和,是纳税人迅速、准确地获知与运用相关政策信息、国家预期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全国提高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加强税收优惠管理,尽可能减少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扭曲行为的发生。制定统一、规范的税务信息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税务行政和税务司法的透明度,是督促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有力保证。 2.税收优惠政策要有利于积极开辟就业渠道、多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制订与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私营、个体。,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轻工、纺织、手工艺品和商贸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在解决就业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等量资金投入,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税收优惠政策应向这类企业倾斜,实行保险补贴和减免税收政策,提高这类企业安置失业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服务性强、劳动密集的特点,对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有着任何别的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因此,以税收优惠或减免为主要政策手段,综合利用各项财税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支持第三产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地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如组织失业人员开展家庭服务业、社区服务业及其它服务业,通过一定期限内免征或减征此类组织或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是帮助与促进失业人员和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行之有效方法。 3.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动会影响某一产业的税后投资利润,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将更多资源投入到需要发展的产业中去。我们应从发展与改革的角度认识税收优惠问题,也就是说,税收优惠应集中在政府产业政策鼓励发展产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即使安置了失业人员再就业,也不应给予税收优惠。运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就业率,才能起到真正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导向上,应着重于产业而不是地域,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序列要求,鼓励投资能源、、港口、农林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入WTO后,在税收优惠方面应给予此类产业一定支持,以减轻企业负担和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加产品竞争力,达到产业政策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4.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这种经济结构状况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就业结构,也不利于资源利用的高效和优化,使经济增长缺乏动力。目前,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中、西部经济技术落后地区存在大量隐形失业,成为本地乃至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应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减少国内市场交易成本的办法来推动国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在目前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制定、实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建立中、西部地区的税收优势,来吸引企业在中、西部投资,减少失业和人才外流的现象,促进其经济发展。如对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企业予以适度的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耕地占用税、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 5.以人为本,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科教要先行,科教兴国战略在信息更是日显重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劳动力素质低下,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缺乏,据统计,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学历为高中及以下达93.5%,由此可见失业人员受程度普遍较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技术进步,社会各产业对非技术劳动者需求大大减少。当前,从过剩部门调整下来的劳动力不能适应新行业部门技能要求,尤其农业劳动力,使得我国出现失业人员日渐增长的同时存在着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人才缺乏状况。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竞争力的大小不再由先天继承的条件所决定,那些越稀少、越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高级生产要素(如高级人力资本、先进技术等方面)才是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根本。积极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对劳动力进行就业前
培训、技能培训与再就业培训以及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 6.税收优惠应是灵活的,其设计应该是明确、具体、易于操作的。税收优惠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该设则设,该取消则取消,优惠的幅度和时间也都应灵活,符合经济实际情况。税收优惠条款只有易于被投资者、税务工作者理解、掌握,投资者才能按政策鼓励的方向进行投资。只有这样,税收优惠政策才真正起到了调节微观实体经济行为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