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财政学的诞生(3)
2017-09-12 03:28
导读:四、现代财政学诞生的不同理论观点讨论 关于现代财政学的诞生问题,学术界研究并不深入,但有一些不同观点需要加以讨论和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现代
四、现代财政学诞生的不同理论观点讨论 关于现代财政学的诞生问题,学术界研究并不深入,但有一些不同观点需要加以讨论和说明。 第一个问题是现代财政学内涵指什么?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财政学就是资本主义财政学,只有资本主义财政的存在,才有资本主义财政学的存在。而资本主义财政是以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标志的,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财政。按照这种观点,现代财政学的诞生是以资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即1640年建立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权为标志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财政学是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相当大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集中分配而形成的财政分配关系,理由也是因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国家垄断时期的财政才体现现代意义。按照这种观点,现代财政学的诞生是以瓦格纳的四卷本《财政学》为标志的。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财政学就是指马克思主义财政学,因为资产阶级的财政学理论都是庸俗的再生产理论,只有
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是的真理。按照这种观点,现代财政学的诞生应以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为标志,《哥达纲领批判》指出了初次分配之前的社会六项扣除,这是财政分配理论的科学基础。 上述三种观点和认识都有值得商讨的地方。第一种观点混淆了财政和财政学的界限。不同社会形态有不同性质的财政,这是毫无疑问的,不同的阶级也有不同性质的财政学说,这也是肯定的。但我们讨论现代财政学的诞生问题,是要回答财政学是什么时候,以什么为标志,才从政治经济学中分设独立出来,而不是讨论其性质。显然,用第一本以财政学命名的经济著作出现作为诞生标志是合适的。第二种观点混淆了财政学诞生与财政学发展的界限。作为诞生,只有一次,而作为发展,是有许多阶段的,可以说财政学在某个阶段的发展达到了成熟阶段,或更具现代意义,但无论如何不能以成熟阶段代替出生日。第三种观点混淆了财政的共性和个性,以阶级性代替学术性,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此外,第三种观点还同时混淆了财政学诞生与财政学发展的界限。 第二个问题是要不要研究财政学的诞生问题。这一研究的学术价值何在?有人认为,能不能只讲发展,不讲诞生,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源远流长的,很难以什么标志来划分其存在与不存在。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多少带有一点学术虚无主义的意味。实际上,讲发展就要讲诞生,诞生本身也是一个发展阶段。诞生讲不清楚,发展也讲不清楚。不能因为其研究的困难性而放弃某种研究。 也有人认为,研究财政学的诞生问题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许,这种纯学术性的研究对现实经济发展没什么帮助。但我们认为,其一,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建立在其基础理论之上,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是不以现实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的。其二,财政学的诞生对于财政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事实上,财政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使财政理论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宽。德国财政理论就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财政学的。它们最早探索了财政理论与宪法、财政业务活动与财政实质、国家财政与财务、财政中体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税收自身的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财政结构与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与社会政策、财政与经济运行机制、财政与收入的合理分配、财政活动原则、财政支出、财政的生产性等等众多的理论问题,开创和深化了财政理论研究领域,拓宽了财政实践活动范围。所有这些,都是在财政学独立之前所无法做到的。可以说,现代财政学的诞生是财政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 1.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王传纶:《资本主义财政》,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日)坂入长太郎:《欧美财政思想史》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版。 4.(苏)昌特拉捷:《财政理论问题》中译本,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年版。 5.彭 澄、倪平松:《外国财政》,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6.(苏)包德列夫:《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中国财经出版社, 1986年版。 7.胡寄窗、胡永刚:《
西方经济学说史》,立信图书用品社,1991年版。 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