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国债规模现状的思考(3)
2017-09-19 02:20
导读:1981-1999年我国居民应债力平均为9.07%,最高的一年也不过23%。也就是说,国债累计余额只占居民储蓄余额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储蓄仍然滞留在银行存款的
1981-1999年我国居民应债力平均为9.07%,最高的一年也不过23%。也就是说,国债累计余额只占居民储蓄余额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储蓄仍然滞留在银行存款的环节,居民有很强的应债力。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国债规模占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比重很低,但国债增长的速度却高于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据测算,1981-2000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81%,而同期国债平均增长速度却为37.76%,高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年平均增长速度8.95个百分点。1990-199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83%,国债余额的平均增长速度是60.34%,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年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多!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到,目前中国的国债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并且仍然以很高的速度递增。
从国债负担率来看,国债规模很合理,远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政府举债还有很高的潜力。
从国债依存度来看,中国的国债依存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就畸高,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控制线,就是说,中国的国家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财政支出过分依赖于债务收入。国债规模过高,政府举债扩容的空间很小。
从国债偿债率指标分析,中国的国债偿债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并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控制线,且在目前仍然高居不下。也就是说中央财政支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用来偿还债务的。
中国的居民应债力较低,社会应债能力较强,说明国债尚有较宽的拓展余地。
上述指标中,国债负担率与居民应债力得出相似结论;而国债依存度和国债偿债率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即相互矛盾。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我国预算内财力集中程度低,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此外,国债平均期限短,使国债余额规模累积率相当低也是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蔡可辉,冯小金.中国国债规模分析之浅见[J].广西会计,2002,(5).
[2]@焦艳玲.我国国债规模的统计分析与政策取向[J].财经研究,2001,(6).
[3]@高培勇,宋永明.国债的规模控制与管理问题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