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2)

2013-05-07 18:16
导读:2、专业基础。学科馆员应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专业文献、参考工具和各

  2、专业基础。学科馆员应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全面了解和熟悉该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专业文献、参考工具和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等情况。通过旁听院系核心教程、参加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继续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
  3、网络技能。能够熟练应用,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熟悉文献、网络文献和多媒体文献的各种检索工具,在文献信息的查找过程中要有立体的、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势。
  四、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自1998年清华大学引进学科馆员制度到现在,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图书馆相继实施了这一制度。清华大学最初从参考部选择若干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馆员,对口联系一个院系所,主要针对教师和研究生层面开展用户培训、资源推广、网络学科资源整理、搜集用户建议等方面的工作。1999年在岗位聘任中,进一步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在岗位聘书中赋予学科馆员明确的岗位职责和一定的工作量。2002年又将原来分散在各个服务小组的学科馆员集中,组成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小组[6]。目前,图书馆主页上明确显示有17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对口联系25个院系28位“图情教授”(图书馆教师顾问),每位学科馆员/专业馆学科服务负责人负责联系一个或几个院系,主要针对教师、研究生层面开展工作。“图情教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资源建设、建议与反馈、学科服务和担当查新专家顾问。又如武汉大学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组建了科学、人文科学、、、信息学和6个学科工作组,共设置了34名学科馆员,对口负责本学科师生的信息服务工作,规模比较大,也较有特色。

  学科馆员制度在一些重点高校实施效果较好,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他大多数图书馆,由于馆员素质的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足,学科馆员开展的工作范围和支持力度不是很大。“在一片大张旗鼓宣传学科馆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个热潮进行冷静分析与思考。”[7]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1、人员素质的差距。图书馆资源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人才引进困难且流失严重。虽然学科馆员都是图书馆的技术和业务骨干,但真正既懂专业,又精通图书馆业务者不多。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学科馆员无力实施信息开发,难以实现学科咨询和用户培训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深度服务。学科馆员很难融入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中去,尽管很多高校图书馆聘请图情教授协助学科馆员的工作,但互动效果并不理想。
  2、体制的制约。学科馆员基本都是兼职的,在担任学科馆员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检索、咨询、教学等工作,无法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并且,由于归属各个部门,学科馆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存在障碍,管理起来存在很大难度,这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极其不利。
  五、思考和建议
  学科馆员制度很有现实意义,代表了图书馆由“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发展方向,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化和专业化。建立学科馆员制度,选拔、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学科馆员人才,为他们提供物质和资源保障,让学科馆员全身心地投入到院系的学科建设中,为院系的学科发展和壮大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是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所必需的支撑。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用户素质、馆员素质、馆藏资源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应兼顾国情、校情及馆情,积极稳妥地推进,只有将其纳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保证其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国际图书馆发展态势[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2,(6).
  [2]李春旺.国内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04,(2).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3]孙素云.试论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云南图书馆,2002(1).
  [4]张敏.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志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综述[J].晋图学刊,2008(6).
  [6]郭依群,邵敏.网络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
  [7]应慧芳等.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冷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6(1).

上一篇:探析高职教师信息需求变化与图书馆服务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