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徽州地方文献的独特性(2)

2013-06-08 02:45
导读:二、徽州地方特色文献保存和研究的现状 徽州文献是一种极有价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至今,徽州已经发现大约有30万余件文书,据学者们的估计,总

  二、徽州地方特色文献保存和研究的现状
  徽州文献是一种极有价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至今,徽州已经发现大约有30万余件文书,据学者们的估计,总数在7 000种文献典籍,目前有存世者尚有4 000余种。徽州留给后人的有形与无形的遗产,实为一巨大宝藏。而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徽州文献,境遇却十分令人担忧。一方面,它们由于得不到保护,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损耗、损坏,许多已遭虫蠹、水蚀、掉页,失去其供研究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徽州文献大量流入,被一些人贩买贩卖,其后果是相当糟糕的:第一,文献大量流失,加大了抢救与整理的难度和承受程度;第二,破坏了徽州文献本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徽州文书中的私人文书原本是统一的、一家一户的。可一旦上了市场,卖者总是要根据品像挑选而分开售卖,这样,整体性便受破坏,户属性丧失,文书的研究价值也就大大降低。
  徽州地方文献整理和研究的现状是:第一部《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张海鹏、王廷元主编,黄山书社1984年出版),就是这一部资料集的出版,揭开了徽州的序幕。随后又陆续出版了《明清徽州长经济资料汇编》《岩镇志草》《明代黄册研究》《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徽商研究》《明清徽州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徽州文代史探微》《徽州文化全书》《文化徽州》《徽州文化》等资料集和著作的出版。另外,部人文社科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进行徽州文献的整理,由朱万曙、胡益编的“徽州资料辑刊”,目前已陆续出版:《太函集》《新安文献志》《紫阳书院志》《新安名族志》《新安学系录》休宁名族志》《清代徽人年谱合刊》《茗洲吴氏家典》《寄园寄所寄》等徽州资料的整理出版,无疑是对徽州文献保存和保护都有很大的贡献,对徽学研究提供了史料价值。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徽州地方特色文献的地位和价值
  徽州地方特色文献是这一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文献的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徽州文化的特色,因而被称为“文献之邦”。
  徽学已成为国内地域文化的三大显学(煌学、藏学、徽学)之一。因此,徽州地方文献的地位不能忽视。《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入历代著作3 461种,录入存目书名6 793种,总目合计著录10 254种。而徽州人的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195种,录入存目256种。共计451种。徽州人著作占《四库全书》著录总量的1/23(4.4%)、占收编著作的1/18(5.6%),这个比例对一个徽州地区来说是相当大的数字了。当时清代内地18个行省240多个州府,徽州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比例与一个行省的平均数相当,超出州府平均数的10倍[3]。从以上的数字来看,徽州的地方文献之多,地位之显赫,在全国同类地区是无法相媲美的。
  徽州地方文献著作质量和学术水平在当时全国都是有很高的价值,如:朱熹、程大昌、朱升、程等新安;朱熹的《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文公易说》《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孟子精义》《宋名臣言行录前集》《二程遗书》(编)《二程外书》(编)《近思录》(编)《楚辞集注》《晦庵集》等。程大昌的《诗论》《演繁露》《考古编》等。朱升的《朱枫林集》等。江永、戴震的考据学、朴学;戴震所校《水经注》解决了长期以来经文、注文混淆的问题。所著《孟子字义疏证》等。罗愿、程敏政的方志学等。罗愿的第一部宋代《新安志》,所存佚文内容最多,最为丰富,涉及面也最广,历史价值很高。程敏政的《新安文献志》一部徽州地方文献总集,对研究徽州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徽州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既有地方性、典型性,又有谱遍性、共同性。这些徽州大家的著作,都是代表当时最高学术权威,最有影响力,其著作的价值和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
  
  参考文献:
  [1][清]马步蟾.徽州府志·序[M].清道光七年(1827).
  [2][宋]李,等,编.太平御览·序[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汤华泉.徽州人与〈四库全书〉[J].安徽史学,2001,(3).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