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中官员的贫困性膨胀问题及对策(1)(2)
2013-08-27 01:45
导读:有关政府官员的数目说法一直得不到统一。就总体状况而言,从文化程度及个体知识的占有量及接受 教育 的程度判断,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中,随着行
有关政府官员的数目说法一直得不到统一。就总体状况而言,从文化程度及个体知识的占有量及接受 教育 的程度判断,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中,随着行政级别的降低,政府官员的基础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的程度呈严重的下降趋势,即知识贫困与文化贫困双重趋势。从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方面判断,地方政府官员比中央政府官员迟缓,内陆地区官员比沿海地区官员迟缓,非中心城市官员比中心城市官员迟缓。
有学者指出,政府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数量与质量两项指标。其中数量指标包括公务人员数量、机构数量、财政指出指标和公共事务指标,并同时认为,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关键在于上述四项指标运用过程中“成本——效益”之间的关系。[4]实质上,我国公务人员进入政府机构后
培训、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不足正是其素质的低下的主要原因,投入上的低成本恰好是一种贫困性的表现,决定了公务人员的低工作效益。
由于我国官员整体文化水平与专业化程度偏低,政府要培养一个熟练的公务人员所要花费的成本大大超过政府自身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一方面放弃对一般官员的培训计划,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从其它行业选拔精英人才。但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政府成本增加,所有在政府担任职务的官员在后续的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除过正常的工资、福利、津贴等方面的待遇之外,用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接受新知识教育的费用成本大大加重,用于官员的日常开支:车辆、住房、勤务等方面的成本增加。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其一、相对国家财政支出而言,官员膨胀是财政贫困性膨胀。其二、相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官员膨胀是非政府机构“准政府官员的膨胀”。其三、相对于 现代 科学 技术的 发展 与要求,官员膨胀表现为低素质官吏队伍恶性膨胀。其四、相对于
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效率而言,官员膨胀表现为低效率官吏队伍整体性膨胀。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佚名
小城镇决策与公共参与机制建设
城市准公共基础设施融资制度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