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一个倍受争议的评价标准(2)
2014-06-02 01:11
导读: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
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平。此外,不同学科的性质不一,SCI的产出数量差距也很大。强调数量,会使那些不用实验,靠模型发表论文的学科得到更好的评价。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工程性很强,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加速器和探测器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工程,规模庞大,要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队参加,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作为个人科研成果评估的标准,就显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学科,像
理论物理,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比如
凝聚态物理等,科研物质条件不苛刻,实验设备较少,研究项目的面也较广,研究时间较短,每一课题的规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较多。过分重视SCI,导致许多教授走上为SCI而做研究的现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视SCI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惟一指标。
笔者认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而同行评议一直是国外科技界采用的重要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理事会曾组织专家对科研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中,迄今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肯定的仍然是同行评议方法。
中国大学排名
尽管文献计量指标如SCI指标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能从量的角度反映科学研究的结果,因此,采用SCI指标也是可以的。但定量指标仅能为专家判断提供定量基础,不能作为判断的主要或基本依据。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美国科学界在进行评价、评估、人才选拔的过程中没有使用过SCI这一概念,因为专家都知道自己这一领域权威的学术期刊是什么,根据申请者发表论文的题目和刊物,他们基本能判断论文的质量、对专业的影响和研究者的水平。
对同行评议,笔者认为,是否也可以定量化,使其更加公正和权威。此外,当前对基础研究的评价,基本上是忽略社会因素的,也缺乏制度的保障,这是缺乏远见的。脱离了社会的土壤,基础研究必然是空中楼阁,没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