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对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思考(2)

2014-06-05 01:10
导读:政府形象的改善、新闻媒体改革步伐的加快等。(人民日报 2003年6月3日第五版视点新闻)。 3.2 制度安排完善危机管理离不开制度性和法制性的保障,积极推进
政府形象的改善、新闻媒体改革步伐的加快等。(人民日报 2003年6月3日第五版视点新闻)。
  3.2 制度安排——完善危机管理离不开制度性和法制性的保障,积极推进“领导坐阵指挥型公共危机应急模式”向“制度型、法制型模式”转化。“制度型、法制型模式”应急管理体制的建设并不是否认“领导坐阵指挥型公共危机应急模式”的“历史合理性与历史必要性”,而是完善我国公共危机治理法制化和当前应急管理制度化的现实需求。加强中央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处置的统一领导,总体上协调职能并在组织上加以落实,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③。另外逐步完善和落实突发事件应对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促使突发事件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突发事件应对和公共危机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3.3 加强社会控制。社会公突发事件本身是具有“非常态”性质的事件,因而一定的社会控制也是必要的,此时社会控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规范的体系和方式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保障公民利益免受侵害,或最低限度的少受侵害,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采用政治高压的手段对民意的压制和信息的封锁。社会控制手段的运用必须要以合法性和合理性为前提,以政府紧急状态下的政策的可行性为载体。
  3.4 信息沟通。
  首先,政府应急治理应当制定统一的、标准化的应急管理专业术语和相关定义,为应急信息的传输提供专业的信息支持;其次,各政府与各部门之间彻底转换政府管理职能,建立信息共享的、互助协调的信息平台和联动机制;第三,完善政府与公众的交流平台,建立及时、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如“非典”期间的“一日一报的信息披露制度”;另外,防止国外媒体蓄意借公共危机事件大肆渲染,避免媒体新闻大战,而加剧社会恐慌和危机蔓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 社会能力的发挥
  
  此处社会能力泛指除政府公共部门以外的其它社会力量,主要包括NGO,社会公众,企业,新闻媒体。发挥社会能力的重要意义在于——社会力量更具有信息优势。社会力量能够在现实的、频繁的交往中最易甄别出现实中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反映其利益诉求并与之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而政府公共部门多是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难以满足公共危机状态下公众的微观需求,且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而在实践的操作中信息搜集的成本过高。
  当前社会力量中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NGO积极加强自身组织规范化建设,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寻求与各政府合作的对接平台;第二、社会公众应当加深对公共安全知识的了解,以便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增强自救能力;第三、新闻媒体积极做到:有效地沟通信息、客观地传播真相、积极的社会动员等。
  总之,政府危机治理不仅需要转变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传统观念,推进公共危机治理制度建设还需要社员力量的广泛参与和社会能力的充分发挥。
  
  注释:
  ①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54页
  ② 宁二《南风窗》2008年第2期——2008,广州春运义工启示录
  ③ 郭济主编.《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中国:新发展观[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2]郭济主编.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应急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3]蔡志强.社会危机治理: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4]谢岳.当代中国政治沟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5]肖鹏军主编.公共危机导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
  [6]陈庆云主编.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
  [8]廖卫民. 论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动员——以南方雪灾为例[J].新闻记者,2008(4)
  [9]寿光武. 雪灾报道凸显媒体力量——兼议《风雪回家路》的意义[J].新闻记者2008(4)
  [10]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评选表彰抗灾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Z].2008-2-15
  [11]马东辉. 大城市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建立情况分析及对策[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
  [12]王合兴. 中国大城市危机管理协调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06(7)
  [13]鲁洋.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12)
  [14]周君莉. 论中国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5]王丽华. 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及政府应对[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5)
  [16]白雪. 生态危机与政府行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5)
  [17]马晶. 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4)
  [18]公共灾害处置的思考[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19]苏红. 提升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0]耿婕. 社会性危机事件处理新模式——危机干预与危机管理的结合[J].山东大学学报,2005(4)

上一篇: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 下一篇: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投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