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思考(2)
2014-08-12 01:07
导读:那么,上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方面因素产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 (1)社会的谋利心理。老板爱用童工、部分爱多办证、领导爱多赚
那么,上述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四方面因素产生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呢?笔者以为:
(1)社会的谋利心理。老板爱用童工、部分爱多办证、领导爱多赚外地钱等谋利心理,这就使得某些部分没有认真履行其帮教与助教的社会职责,而是从本位主义出发,从本部分利益出发。
(2)家长的失看心理。农民实惠心理历来突出,以为“读不读书、上不上学”在眼前似乎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往打工。加之现在择业矛盾的日益凸现,高、中等院校昂贵的用度等影响,很多家长对教育的自信力下降,从而产生了失看心理。
(3)教师的随意心理。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教而随意、因压力太大精力不足而随意、因待遇悬殊而随意……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4)学生的厌学心理。基础差、听不懂的厌学;缺乏理想、得过且过的厌学;家庭条件好、不用往奋斗的厌学;在家、在校受讥讽歧视的厌学;受辍学者影响的更厌学。主观厌学是产生辍学的主要原因,首位原因。
三、解决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对策
(一)标本兼治,加大教育投进,尽快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联合国教育专员托马舍夫斯指出:中国在保证基本教育投进方面,还不及非洲的乌干达。更严重的是目前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进仅占教育经费的30%。签于此,笔者以为:
1.治本上,国家尽快在全国农村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这是国家经济能力完全能承受的,并且已经在西部农村推行了。
2.治标上,政府确保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4%,并改变教育经费比例分配,向义务教育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同时,义务教育经费应专款专用并建立相应的保障与监视体系。
(二)齐抓共管,明确职责,综合治理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齐抓共管,就是在中心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明确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在义务教育中各自的职责,综合治理,共同把农村学生辍学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落到实处,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所谓落到实处,就是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分要务实,做实事,不把义务教育当政绩,要像抓计划生养般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对相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分的领导的考核与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
1.治理上,夸大建立以县市为中心的“控辍保学”机制,改变目前以校为重的做法。
2.学校内部,应切实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的乐园。农村教育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是缓解目前严重的辍学现象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学校一定要将控辍保学落到实处。结合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创建“控辍保学
系统工程”的做法:(1)县乡政府须出台“控辍保学”乡规民约,实行一票否决制;(2)学校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可出台《转化方案》、《帮扶方案》等,同时举办后进生转
化学习班;(3)学校可制订《控辍保学责任制》、《动员流生返校
工作方案》、《流生情况跟踪调查表》、《流生返校催学通知书》等措施;(4)定期举办贫困生、后进生、留守生家长座谈会;(5)建立教师家访网络;(6)成立控辍保学基金会等等。
3.改革课程体系和办学体制,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增加致富门路,提升
就业能力。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试点,实行学校内部分轨;探索初中(最好是初三)分流,使能升学的有继续学习的基础,为就业的开设适合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门类(如
养殖、家政、小城镇规划、农业机械、无土栽培等),改变目前课程设置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农村教育的“出口”题目。由于农村教育的“出口”是解决农村教育题目的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题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2003年9月的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两个战略地位:一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04年1月,周济部长再一次明确中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一个重点——包括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题目”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