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分析(2)
2014-10-25 01:26
导读:2.当代大学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需求的矛盾。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农村大学生已经开始把就业方向从城市转向农村,希看在农村建功立业,希看用
2.当代大学培养模式与农村社会需求的矛盾。在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很多农村大学生已经开始把就业方向从城市转向农村,希看在农村建功立业,希看用自己的气力为家乡或者其他农村地区贡献气力,但当代大学培养模式却抹杀了他们的积极性。大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城市中的企业和国家机关,而专门针对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则很少,很多农
林学类专业的学生也是向往一些公司或与之相关的行政机构和研究机构。
(二)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的相对弱势
1.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同等,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第一,教育经费的不同等使城市学生拥有更好的教育设施和条件,也更有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现今比较重视综合能力的用人单位更倾向城镇大学生。2001年,中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 484元,农村为798元;初中生城镇为1 955元,农村为1 041元。由此可知,农村初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只有城镇的不到60%,固然这些年国家正稳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但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牢固背景下,这种鸿沟是很难逾越的。第二,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地区歧视使贫困地区大学生很难往享受更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从而使在重点名牌大学就读的农村大学生比重偏低,即使有在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是就读于非热门专业。占较小比重的农村大学生大多在非重点院校就读,这一比重在2005年达到了63.3%。同时,高校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录取分数,如在北京能上北大,清华的考分,在其他地方根本进不了重点大学,更别说农村地方的学生了。这样更使别的大城市中的重点大学效仿实行本地保护主义,优先让本地大学生就读。农村籍大学生在社会更认同“名牌效应”的惨烈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 2.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家庭所占有的社会关系资源和权势资源的不同使农村大学生就业机遇和待遇也不同,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利用自己在社会中所占有的上风资源为学生就业展路,而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却无能为力。
北京大学“高度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针对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家庭背景越好,毕业后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率就越高。①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文东茅以为,理应同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而北大教育经济与治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学历高,职业越好,会让子女在就业和教育上更有利。这种现象更使很多单位的招牌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对普通公民的欺诈,使单位形成***繁殖。而农村大学生呢,父母都是农民,属于社会分层中的最低层,占有资源极其少,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各种完全不透明的
招聘下败北,一次次败北使农村大学生失往对社会公平的信任,对社会怨恨,对自己的未来失往信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学生继续教育难,从而使其竞争力小。农村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或转科三年高教育投资使尽大
数学生读本科或专科后就放弃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由于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后已后继无力,急需孩子工作往拿回本钱,只好放弃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城市大学生在完本钱科学习任务后尽大多数还有能力往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来进步竞争力。
三、破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目
1.国家要加快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加速城乡活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二元超稳定结构使中国社会形成最大的两种分层——城市人和农村人,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而只有打破这种壁垒,使二者没有多少身份区别,才能促使乡村与城市获得同等的受教育权,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使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教育公正。教育公正是突破城乡二元制结构,突破农村代际传递的条件。而打破这种壁垒的直接而最有效的方法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以工促农,加大对三农题目的政策倾斜。
2.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就业市场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要素之一,政府应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较好把握就业市场,使就业市场适当向农村大学生倾斜,并且制定各种
规章制度来保证这种倾斜的有效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更好的就业,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