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境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3)
2014-11-11 01:07
导读:应该说,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分和第三部分也要加进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以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
应该说,政府不是唯一的公共服务供给者,私人部分和第三部分也要加进到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当中来。美国学者奥斯特罗姆等人以为,在治理公共事务方面,政府和市场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制度安排。多中心理论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政府与市场两种秩序的二元思维,公民通过参与自主治理公共事务,改进公共服务。在传统意义上,私人部分主要提供私人产品和服务,私人部分不得进进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提供领域;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公私界限,私人部分的气力逐渐渗透到公共领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私人部分的角色和性质。它不仅使自己获得了相应的利润回报,而且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大量的公***品与服务,从而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改进了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第三部分以自身的非功利性目的或客观的公益性后果,以社会的自组织、自规则和自治理方式,或者以政府授权的行动方式,或者以跨国行动的方式,或者同政府或私人部分共同采取行动的方式,为社会提供局部性或专项性公共服务。
3 体制创新。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能缺少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首先表现在如前所述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上。主体多元化良性造成了公***品的生产市场化、效益化与社会化,并继而间接带来了这样一种远景可观的后果:政府可以逐步退出公***品的直接供给,且依据公***品的不同种类,政府退出的程度也有所区别。
其次则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多样化上。政府职能外包理论表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可鉴戒经济部分有效的治理方式,用市场手段代替行政手段。利用招标、承包、租赁、委托、代理、拍卖等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对外转移,通过市场化手段来提供公***品与服务。这样,政府通过职能外包降低了公共服务交易本钱,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甚至精简了政府机构。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大胆地鉴戒了国外先进治理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创新。比如,在我国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过程当中,政府就已经鉴戒并摸索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如BOT模式、合资模式、直接购并、纯民营模式、TOT模式以及PPP模式等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最后,体制创新表现在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创新上。检验公共服务体系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品的效果如何,需要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公共服务评估与监管体制应该具备较强的社会开放性,可以通过一系列诸如制定居民公共服务评估卡监视制度、建立公共服务问责制、设立公共服务题目处理
办公室与投诉电话以及新闻媒体公然曝光等方式来评估并监视公共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消费者的公共服务自主选择、行业内部的自律性监视、竞争者间的牵制性监视以及政府自上而下的管制性监视来评估和监视公共服务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总之,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之于***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但是,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又要牢固确立其基本原则,既要正确把握其基本特征,又要科学设定建设路径。唯有如此,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的构建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