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我国应对全球产业转移的路径(2)
2013-10-08 01:45
导读:2.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
2.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中的地位。(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其增长速度远超过GDP增长率。从外贸总额来看,已由1992年的1655.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8512.1亿美元。1983年中国的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1.3%,居全球第15位;2003年出口额4383.7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升至6%,居于全球第4位。(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通过国际贸易,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之中,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1980年为49.7%,1990年为70.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正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发展为制成品大国,逐步告别资源密集型分工地位,在国际分工中地位有了提高。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中国产品的采购比重方面。2001年,沃尔玛采购了1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分销到世界各地。2002年,沃尔玛甚至把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深圳这个全球采购总部及所属的采购网络负责。同时,商业巨头家乐福也已完全把亚洲的采购中心从印度和东南亚转移到了中国。家乐福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02年该集团在亚洲的采购额中,中国市场占了61%的份额。再以中美贸易为例。自2000年起,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对美出口最大顺差国家。2002年,美国宣称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增至1250亿美元,结果给美国造成了103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3年,按照美国的统计,对华的贸易逆差已达1240亿美元,同比增长20.3%,已经远远超过当年对日本的660亿美元的逆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全球产业转移对中国未来产业格局的影响
全球产业转移既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企业生产技术档次不断上升。如在半导体行业,我国已经有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10家芯片公司。我国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公司的技术进步也很快。从贸易结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总进出口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20.8%提高到了2002年的28%。
2.有一些原先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企业开始摆脱依赖的角色,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形象。这表明通过示范和学习效应,一些国内企业不仅仅满足于做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者,也在向自主性的国际生产方向努力。
3.更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工业区位的选择既不一定要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不一定要靠近产品销售市场,而需要综合考量各种因素。目前我国工业投资的区位选择,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些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这有利于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4.加速引进了大型跨国公司,为提高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提供了标杆。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的大幅度扩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热潮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揭幕,近年的投资力度更明显加大。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时对我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大批跨国企业的进入对一些开放程度较低的传统产业和一些受到关税保护较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冲击巨大,值得重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就影响和挑战而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难以升级。我国所从事的生产链,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即使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我国从事的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工序。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同时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也开始升高,低成本的优势将不能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