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1)(2)

2014-04-18 01:00
导读: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和辐射大,多为原材料投入比例大的制造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多为原材料部门。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应和辐射大,多为原材料投入比例大的制造业部门。影响力系数小于1的产业多为原材料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一般是易受其他产业影响的中间需求型产业部门,这些产业往往也是对于其他产业发展制约程度高的基础产业,如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商业服务业等。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产业,往往是最终需求型产业部门,如轻工业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的是中间需求型制造业,这类产业多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同时对经济发展制约也大的产业。影响力系数大、感应度系数小的是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影响力系数小、感应度系数大的是中间需求型原材料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的是最终需求型产业,也有加工程度低的原材料部门。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年鉴1997》、《中国市场年鉴2005》以及《中国投入产出表1997》、《中国投入产出表2002》。《市场年鉴》分别是对1995年和2003年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统计。由于《市场年鉴》采用4位分类法,与《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的分类方法不同,为统一计算,本文将《市场年鉴》的产业分类按照《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分类进行了归总,把若干产品组成一个产品部门,使之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一致。1995年共有71个制造业,2003年共有69个制造业。本文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别对应于1995年和2003年的《市场年鉴》数据。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产业间空间集聚度
1995年71个制造业部门共有2485对两个产业间的组合,空间集聚度值>0的产业占产业总数的94.0%;2003年69个制造业共有2346对两个产业间的组合,空间集聚度值>0的产业占93.8%。1995年产业间集聚度主要分布在0~0.05之间(图1),2003年产业间集聚度主要分布在0~0.1之间(图2)。199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较高的部门组合主要有日用电子器具业—文化办公用机械业(0.228)、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00)、电子计算机—文化办公用机械业(0.198)、电子计算机制造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0.197)等;产业间空间集聚度较低的部门组合是炼焦业—文化办公用制造业(-0.023)、制糖业—炼焦业(-0.023)。2003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较高的部门组合是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其他电子计算机设备业(0.282)、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电子计算机整机业(0.267)、玩具体育娱乐用品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251)等,空间集聚度较低的部门组合是制糖业—炼焦业(-0.026)、制糖业-耐火材料(-0.024)等。
参考Ellison和Glaese(1997),Devereux(1999)等人的研究,依据产业间集聚度,可以将产业间集聚程度分为低度空间集聚(C(r)<0.02),中度空间集聚(0.02≤C(r)≤0.05)和高度空间集聚(C(r)>0.05)。1995年低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有830对,占部门组合总数的33.5%,中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147对,占46.2%,高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508对,占20.3%;2003年低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545对,占部门组合总数23.3%,中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801对,占33.3%,高度空间集聚的部门组合1017对,占43.4%。产业间集聚高的部门组合比例上升,低度空间集聚的比例趋于下降,说明我国产业间集聚处于上升阶段(文玫,2004)。由于产业空间集聚的长期变动存在着随时间的“倒U”型变化趋势(Kim,1995),我国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实际上,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辽宁、天津、北京、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份额由1995年的62.6%上升到2003年的72.7%,可见我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在向沿海地区进一步集聚。
(二)中国制造业近10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变化趋势

图11995年产业间空间集聚度直方图
上一篇:从“囚徒困境”现象谈企业竞争情报及价格战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