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选择(1)(2)
2014-05-03 01:03
导读: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专业化生产条件下,整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模式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专业化生产条件下,整个集群专注于一个产业,每个企业专注于一道工序,将核心活动集中,从而加强了价值链的资源和核心能力,达到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
(一)生态农业产业群的模式
从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的关系来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发型集群模式,另一种是嵌入型集群。
1、原发型模式。即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区域内部的原发、内生力量,区外力量的作用很小。原发型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内在因素衍生形成的,构成集群主体的企业属于当地企业,并随集群的形成而形成,随集群的发展而发展,因而这种集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品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扩大规模
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养禽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是“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二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依靠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的模式,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以及生态果园模式。
2、嵌入型集群模式。主要是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上运作的跨国企业或外国企业的投资在特定区域聚集,进而吸引更多国际、国内资本聚集于此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主要是外来企业,这些企业受到集群地区某种比较优势要素或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吸引,迁移到该地区发展,一旦比较优势不再,这些企业会继续迁移,寻找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可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必须使其集群主体根植于本地,即需要一个内生化的过程,方能稳定。而湘西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并没有具备相应的龙头产业,因此基本上属于此类的集群模式很少。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成功范例及借鉴意义
学习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经验,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开拓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借鉴日本的经验,拓展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林牧药型”、“林果牧型”、“农林牧型”、“农林牧药菌型”等;借鉴中国台湾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的经验,在城郊和交通条件便利地区积极发展“果菜花生态园区”、“科技与休闲农业园区”、“禽菜果花草鱼观赏园”等生态农业。制定完备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规避中国出口农产品频繁遭遇国外“绿色壁垒”。借鉴东南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有关农业科研机构等科研力量,针对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园区和基地对周围农村的辐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宋 希
地方政府执行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探析
浅析中国城市发展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