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历史回眸与理论思考(1)(2)
2014-06-14 01:03
导读: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本形成。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改变传统僵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成功实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模式的基本形成。如果我们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改变传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很好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难有出路。因为经济是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搞不好,社会主义的大厦就不会稳固。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这是我国整个改革开放事业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成功确立之后,其它一系列的相关的改革问题,如政治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和住房的改革乃至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等等也就有了相应的依据可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国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后来的经济改革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三)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受具体的历史和实践条件的制约,尤其是传统发展观念本身的局限性,我国国内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促进了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而在经济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提升以及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方面并没有实现明显改善,我国在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例如: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等。尽管早在1981年我们党就提出了要探索经济建设新路子的任务,并于1995年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但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压力问题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是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障碍。
中国大学排名 在新的历史挑战面前,中国面临着必须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历史新课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个重大问题,成为新时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的历史转变。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成熟发展的新阶段。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牛广华 丁国浩
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从市场发育透析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