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2)

2014-06-23 01:13
导读: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主

  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主流观点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我国而言,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对我国产业安全、升级甚至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是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如日化中的洗涤用品、手机、饮料等;三是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尽管外债规模总体上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及结构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头对外举债招致规模失控;二是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偿债风险;三是债务消费化倾向;四是“三资”企业外债缺乏有效监测,特别是“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第三,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尽合理,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不强。这次的金融海啸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企业倒闭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3 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为中国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并争取更平等的地位设置了障碍,甚至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有些问题会成为深不可测的陷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抵制全球化来消除这些问题呢?事实证明这种消极的抵抗是没有用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认真研究战略对策,趋利避害,降低、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第一,继续巩固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适应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让位于国际投资的潮流,协调好对政策以及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政策,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利用外资服务。实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即除继续保持发展与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外,再普遍发展与各大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大力度搞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法规体制和政策体系,真正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有序、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大力持久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和科技投资,努力改善基础性产业的薄弱性。更有深远意义的是,要痛下工夫培育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这就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建设,使广大民众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争取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以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利益和安全。加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植可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特别是以海峡两岸和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

  第五,尽快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即“超国民待遇”,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同时尽快造就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大集团。对外开放总体程度应当与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相适应,充分考虑民族工业对国际竞争压力的承受能力,绝不能危及民族工业的生存,不能损害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能力。

上一篇: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