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1)论文(2)
2015-04-18 01:01
导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协同发展,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一些局部劳动获得独立的产品形式,开始出现了分包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分工协同发展,促进了分工的深化,一些局部劳动获得独立的产品形式,开始出现了分包的产业组织形式以及前向和后向的一体化行为,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这一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主要是以企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协作形式表现出来,包括劳动者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对于这种合作的效率及其产生的原因,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等都做过具体的分析。由于当时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较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产品较为单一,再加上当时市场严重的封闭性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使企业既缺乏形成有效合作的条件,也缺乏通过合作(或合谋)抵御市场风险的动力。因此,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且竞争的方式比较接近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自由竞争方式。
到工厂制度初期,分包制的应用更为广泛,成为工厂对手工业工场、城市手工业者和家庭劳动者进行控制的手段,工厂在产业分工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产业内的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到机器大工业进入成熟阶段,分工更加细化,产业组织出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这时,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横向和纵向的一体化现象十分普遍,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极大的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产业对资源的配置能力的增强和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单个企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大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使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和争夺的结果使产业的资本集中成为普遍现象,市场集中度和进入障碍都提高,竞争也向垄断竞争方式转化。随着这种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速累积,产业越来越为少数大企业所控制,出现了卡特尔、辛迪加、康采恩和托拉斯等形式的垄断组织,竞争演化成为寡头垄断的竞争方式。垄断程度的不断提高成为市场结构演化的总趋势。与此同时,为了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和更大的稳定性,垄断组织的形式也在演化。产业组织从较高竞争性的结构向较高垄断程度的结构演化,是由于各个企业的企业能力不断累积变化从而引起企业间相互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再加上技术及市场需求与供给条件的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张燕,2005)。 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组织也处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但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竞争与合作的基本特征。首先,对抗性竞争在产业组织中始终占据主导性的地位。不论是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还是寡头垄断阶段。竞争一直表现为一种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一方的胜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失败。而且竞争都是围绕着市场价格展开的,或者说市场价格是这一时期企业竞争关注的关键变量。只是由于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不同,价格竞争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地说,在自由竞争时期,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常常呈现出较为激烈甚至是无休止的特征;而垄断或寡头垄断出现之后,企业的价格竞争转化为相互之间制定公开或默契的价格协议,或结成价格卡特尔。其次,合作在产业组织中成为一种经常性的市场现象。但这一时期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表现为市场的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是上下游企业之间利用市场所形成的一种市场交易关系,这种合作往往是受分工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而言还不是一种自觉状态;另一方面,合作往往作为竞争的对立面存在,合作并不会导致竞争的激化,而是为了限制和抑制竞争。特别在垄断阶段,企业间的合作往往局限在价格和产量上,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结成垄断联盟,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因此,工业化时期产业组织中的合作与垄断往往相混杂,合作主要以垄断组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传统经济理论对合作产生误解的一个主要原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网络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中的竞争与合作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我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应采取的措施
谈制约人文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