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比较(1)论文(2)
2015-08-02 01:39
导读:但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仍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海岸线
但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仍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当前我国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位于长江入海口、我国海岸线中部,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支撑腹地广阔,上海拥有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广阔支撑腹地,从更宏观的层面看,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也可视作其腹地,这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国际区位优势突出,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亚太地区正在形成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的经济长廊,上海正好位于其中心部位,而且在该经济长廊的诸大城市之中,上海拥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发达的科技教育,市场容量最大,商业机会最多。
产业结构形成轨迹比较
(一)港——顺势而为
从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香港产业结构的演进带有很大的随机性。不但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不明确,各个时期各类产业各个行业调整的主线也不清晰,处于自发的变动状态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掀起了发展高科技的浪潮,但香港却显得“漫不经心”或“力不从心”。香港政府仍然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无论对于主导产业或发展产业,还是衰退产业,都一律实行平等的财税政策,对那些急需扶植的高技术行业,也仍然以“量入为出”的原则行事,乃至于1997 年之前,香港政府甚至从没有动用财政拨款去支持科技开发。
(二)沪——政府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发展战略,即最优先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像很多国际大都市一样提到70%以上。但在10多年的实践之后,上海发觉自己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于是,上海决定将产业重心向第二产业回归。过去“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已转变为目前的“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发展战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004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公布《2004年上海产业发展报告》,将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战略观点、战略重点、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公布于众,目的为引导投资和企业决策。其中“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电气行业和船舶行业重组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装备集团”的发展思路赫然列在其中。上海的十一五规划中,社会投资总量为1.5万亿至2万亿,而投资的三个重点之一就是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被定位为上海新经济增长点。
进入2005年以来,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系列变化:上半年服务业增长率上升到9.6%;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数量超过制造业利用外资,说明经济驱动发生变化,服务业迎来发展机遇;上海经济亮点之一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很大一块可归入生产者服务业;从服务业产业结构来看,出现了多个新亮点,如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会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服务业也开始形成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服务业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产业聚集区、聚集带,一些市郊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向服务业转变;服务贸易势头不错,上海的服务贸易占全国服务贸易的18.2%。这些变化清晰地表明上海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架构、新增长点和发展趋势,大力并且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选择。
从一系列上海政府官方文件可以看出,上海在不断调整发展方向,从一开始的“三二一”产业发展的排序一度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发展战略,再转变为目前的“大力并且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长期以来政府实施政策导向,而非企业自主、自发的要求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上海在发展了一圈之后,又重新提出了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来拉动上海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上海在对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上,还有一个认识、摸索和调整的过程。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顾宝炎 崔婷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