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必修教材中栏目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探索(一(2)

2013-06-09 01:07
导读: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教材实验素材主要设置在“观察与思考”、“活动探究”两个主要栏目中,化学1共设置了“活动与探究”13项,“观察与思考”15项,实验数45个;化学2共设置了“活动与探究”13项,“观察与思考”11项,实验数37个,凸显了新课程“通过实验学化学”的理念。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成为了学生化学知识意义构建的支架,更为主要的是实验教学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培养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一些视觉冲击较为强烈的,对比度明显的,并且能以形象说法表述的实验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如苏教版《化学1》教学中,光亮通道实验(胶体的丁达尔现象)、色素跑步比赛(纸层析法)实验、多彩的火焰(烟色反应)、谁能笑到最后(次氯酸与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对比)实验、吹气球比赛(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经典例子。
    实验现象本身引发的兴趣只能说是最为初级的感知层面上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不仅要创造,还要保护好这一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到重点观察的目标上,捕捉反映本质属性的特征现象,结合现象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规律,使这种兴趣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基石。例如: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实验教学时,我们不仅可以用谐音法将实验现象浮——熔——游——响——红(芙蓉又想红)概括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更应将各个环节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解释背后的本质。从而使化学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化学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2.2利用栏目中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内容生活化是新课程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特点,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则更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将化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化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真实的情感上获得从“生活走向教材,从教材走向生活”的感受。新必修化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常识的教育内容,对这些内容加以挖掘、整理、补充、丰富,然后生动地介绍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有用。例如《化学1》物质的分散系的“胶体的性质”与明矾净水生活常识及学生实验的结合,硫及其化合物中“硫酸钡的医学钡餐、硫酸亚铁补血”等;《化学2》中“原电池原理”与钢铁生锈、自来水管镀锌、不能用铝合金盘子长时间盛放咸食品结合;食品中的有机化学“陈年老酒格外香”、“烧菜加料酒和少量醋更香”等都是提起学生兴趣的很好话题。
3.3利用“化学史话”栏目,构建丰富的非智力体验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对化学史重要作用概括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因为化学史知识,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角度来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及科学发现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及其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过程与方法的获得的体验来看,有助与我们学习科学家的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艺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典型的科学探究的案例教育;从情感态度价值及品质的养成观角度来看,可以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化学史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在化学教学中适当进行科学史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一条很好途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3.3.1利用“化学史话”栏目,认识化学科学研究方法
 化学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科学抽象方法、模型和假说方法等。科学方法的传授教学,难在如何把它转化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部分。由于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不及形象思维发达,因此科学方法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宜的知识载体,要结合某些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过程来进行;需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教学。以化学史知识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从中可以感悟到科学家发现问题、进行推理判断、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逐步建构个体的自然科学方法体系。例如《化学1》化学史材料“原子结构演变历程”,从道尔顿提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实心球’模型,到20世纪科学家揭示的‘电子云’模型的发展历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假说——实验——模型在化学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普遍性,并且认识到科学过程是: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和事实—分析、处理资料事实(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科学抽象、发现规律—应用的过程。
3.3.2利用“化学史话”栏目,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品质
 一部化学史就是化学家凭借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崇尚求真务实的实践态度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谱写成的。特别是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的榜样力量和典范效应,科学家们不迷信、不盲从、不悲观,执著追求的科学品质教育,通过化学课堂的渗透,对培养学生刻苦、勤学习态度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义非常重大。例如《化学1》原子结构的演变“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对老师构建的模型的怀疑,通过实验验证,并且提出了自己的新模型,汤姆生写信祝贺”的史实,由此看出卢瑟福具有“科学是需要怀疑态度”、“科学不是盲从权威”追求科学事实思想;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凸现了他勇于创新精神;老师汤姆生祝贺说明了他具有广阔的心胸和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

大学排名


3.3.3利用“化学史话”栏目,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化学史中渗透、蕴含丰富的审美元素,因为化学史中有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如《化学2》核外电子排布中“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就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体现着化学理论的简约美;《化学2》苯中“凯库勒与苯环结构”凯库勒提出苯环结构有着对称美的内涵;《化学2》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中“勒夏特列原理”就是体现变化与永恒、动静和谐的哲学美。科学家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展现了化学之美。它能激发学生强烈情感体验,伴随而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化学世界,而是极具魅力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仿佛一行行美妙的音符。学生不仅获得了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而且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和谐中蕴藏着无穷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审美意识,激起他们学习化学欲望。
3.4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体验情感、锤炼意志
 高中化学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这是由于探究活动是学生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主要活动方式,也是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化学科学的本质,促进自身对化学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化学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渠道。
    “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功能是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中过程与方法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形成了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为主要的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国大学排名
3.4.1利用“活动探究”栏目,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情感是个体内心对事物所持态度的外在反映,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对促进或阻滞学生的智力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唤起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涉及到“活动探究“时,当课堂中老师告诉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寻找规律是时,他们情绪往往非常一致地激动,并且要求他们自主来进行实验探索时,他们总是有一种急迫的行为表现。在“活动探究”的实验探索过程中,他们表现出对实验现象惊奇、实验解释的冥思、实验达到预想结果——成功后的喜悦、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时的失望等,充分表明了他们的情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完全自然的流露。综观结局,无论结果如何,他们却永远乐此不彼。实践告诉我们,“活动探究“栏目的有效利用,对于每位成长中的学生来说,获得的均是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3.4.2利用“活动探究”栏目,锤炼学生毅力
 意志最特出的特点是,一目的性,二是克服困难。它在智力活动中,能促使认识更具有方向性,又能排除各种困难和干扰。它包括自觉性、坚持性和果断性。
高中新教材中“活动探究”栏目具备了培养学生坚定意志力的条件。“活动探究”栏目在活动内容上指向性非常明确,并且需要学生做出果断性的判断,同时在各种假设性方案的检验中必须学会坚持,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例如《化学2》化学反应的限度中探索“氯化铁与碘化钾反应是否存在限度?”、“氯气与水反应是否有限度?”,从问题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检验,无不需要学生自觉独立思考,对于实验后的现象无不需要果断的判断,对于每种方案是否科学、可操作性,无不需要坚持尝试。由此,笔者认为该栏目的合理适度使用,对于学生意志力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并且养成了学生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作风,铸造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个性基础。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之,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效果来说是毋庸置疑的,当涉及到每个具体的要素时养成时,它们均是一个累积的长期坚持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素材能包容一切的,也没有通过一次实践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它需要我们教师的开发和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祖浩主编.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智君.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初探.华中师大,2006
[5]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2

上一篇:理科综合中的中学化学教学感悟[整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