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创新(2)
2013-04-30 02:44
导读: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策略 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已成为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恶化了社会
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策略
地方政府债务的急剧累积和迅猛增长,已成为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并已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的正常运转,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埋下了巨大的社会危机隐患。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需要制度创新。
(一)清晰界定政府职能以提供制度保障
财政资金必须逐步从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来,逐步提高财政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对于竞争性项目,按照商业原则交由银行转贷,借债的偿还由企业自己承担,地方政府不再参与,以减少政府的风险。当然,政府退出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财源建设,而是要转变财源建设的方式。政府组织修建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各类产品与要素市场,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等等,这些措施和产品的提供,都具有公共产品和外部性的特征。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公共设施、优质的基础
教育这样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公平的政策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二)建立省级以下规范的分税制以提供体制保障
1.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逆向运行。进一步明晰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应该由中央政府承担的在划分责任时,明确由中央承担。财权的划分是分税制里的核心问题,各级政府都应该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现在省以下政府大宗收入是营业税,而从发展前景来看,在省级以营业税为财源支柱的同时,市、县级应以物业税为财源支柱。物业税是最适合基层地方政府掌握的税种。这类不动产税可形成非常稳定的税源,只要地方政府一心一意优化投资环境,不动产就会不断升值,每隔一段时间重新评估一次税基,地方政府的财源就会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和其财源的培养吻合,正好适应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调整的政策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应该看重的是优化投资环境,使辖区里的繁荣程度提升,房地产不断升值,同时扩大了自己的税源,从而形成稳定的大宗财政收入来源。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必然缩小,风险必然化解。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seac.com )
2.建立规范化转移支付制度。合理、有效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于促进公共财政体系更好的发挥其职能,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地方政府财力的重要保障,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举措。要加大中央对省级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地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依据地方转移支付的目标,确定合理的转移支付模式和规模。调整转移支付项目的结构,规范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要加大其中用于均等化的资金,减少非均衡化方面的资金,使地方转移支付制度走向规范,充分发挥其均等化的作用。加强地方转移支付中因素法技术上的可行性研究。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地方转移支付机构。要以立法的形式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原则、
方法、模式、监督管理及有关数据的整理和标准的核定等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定。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缩减地方政府的规模。
(三)理性对待或有负债以提供环境保障
或有债务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逐步消化历史遗留欠账。所以从根本上看,要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发生,需要相应的环境保障。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刚性支出,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主要是控制
行政管理费等刚性支出的增长。加强对地方政府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形成的或有债务的管理和监督,在地方基础设施方面,除了利用预算内资金外,还应充分利用银行贷款、外资等,不过在利用这些资金时,银行和外资方都要求政府提供一定形式的担保或承诺,由此产生的政府或有债务应该透明化,接受公众的监督,防止出现无法按期还贷的境况。宏观经济稳定理应是中央政府的职责,由此形成的或有债务,理应由中央政府负担。在对经济波动进行调整时,不应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于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等,中央政府都要增加财政支出,为地方政府缩减或有债务规模提供经济环境保障。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参考文献:
1. 刘尚希. 财政风险:防范的路径与方法[J].财贸经济,2004.12
2.苏忠林.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改革出路[J].中南财经政法
大学学报,2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