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4)
2013-06-08 02:45
导读:第二,我国出口走的是加工制造模式,大进大出,加工后再出口。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比如, 1993年,我国的出口中
第二,我国出口走的是加工制造模式,大进大出,加工后再出口。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变化最大的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比如, 1993年,我国的出口中加工贸易占48%,到 2004年升至55%;1993年,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占总进口的35%,到2004年升至46%。从市场结构来看,贸易争端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进出口的结构错位。以2004年的数据分析,我国用于加工出口的进口36%来自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而加工后出口到这几个市场的比例仅占24%。这就是说,从东亚这几个市场进口的加工产品经过加工后出口到了别的市场,主要是美国,其次是欧盟。 2004年,我国从美国的加工品进口仅占我国进口的3%,而出口到美国的加工品比例为13%,从欧盟进口的加工品占 4%,而出口的加工品占7%。比较东亚与美欧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东亚地区的加工品进出口差额(12个百分点)在美欧市场得到了弥补(进出口差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的加工产品在东亚是逆差,在美欧是顺差⑨。我国的出口市场矛盾有着鲜明的区域产业结构转移背景。也就是说,原来美欧与东亚“四小龙 ”以及日本在出口上的矛盾,转移到了我国(日本虽然与美欧也是顺差,但结构不同)。
我国的对外贸易建立在“加工出口中心”这样的结构上,导致了两个突出结果:一是出口严重依赖进口,二是加工的利润很低。比如,我国60%的出口要依赖进口支撑,这样进口成本的变动对于我国的出口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工利润往往只有4%~5%。我国出口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巨大的能源与原材料需求,以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很低,这有利于进口保持低成本;但目前能源与原材料价格已经暴涨,预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将处于上升阶段,这给我国坚持加工制造为主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出口商面临着利润大幅度降低的局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同时,尽管扩大出口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但是,资源消耗型生产的增长——尤其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源—产出利用系数较低的因素——会带来其他许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资源进口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资源消耗型生产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出现了出口扩大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国面临三个选择:其一,大幅度降低出口赢利,这样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停业;其二,环境生态恶化,导致发展成本增大;其三,转变生产结构和市场战略。显然,前两个选择是不可取的。
第三,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出口增长加速,除个别年份外,出口的增长都大大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使得出口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199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而到2001年升到23%,到2004年进一步升至36%,估计2005年已超过40%⑩。这一趋势表明,国内内需提高缓慢,生产的增长主要靠增加出口。如果从部门来分析,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尤为严重。
经济过分依赖出口使经济变得脆弱,外部市场环境变动必然对国内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出口受限,增长率降低,则整个经济的增长就会以更大的幅度放慢(乘数效应)。同时,如前所述,因环境变化(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出口收益降低,也必然影响整个经济的效益,从而形成高产出低效益,加剧我国的数量型增长弊端。
上述情况表明,尽管出口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仍然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是我国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大学排名 发展战略的调整
针对目前的问题,有必要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增加内需拉动力,降低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增长拉动的依赖。这里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是总体依赖程度,主要是指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是部门依赖程度,主要是指一个部门的出口/产出的比率。这里所说的降低比率,首先是指总体比例的降低,目前这一比例过高,而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要首先实现保持目前的比率不变,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增量主要来自内需增加。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点要做很大的努力。此后,通过进一步调整,把出口/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到25%以下。至于部门的出口依赖,要区别对待,有些部门会高些,有些部门可以大大降低。比如日本,是出口大国、贸易顺差大国,可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高,但一些部门,如电子、电气、汽车出口的比例较高,出口增长是部门增长的重要或主要动力。比如我国的纺织品行业,许多类产品的出口/产出的比率也已很高,外部主要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进一步出口扩张面临困难,因此出口战略主要是稳定主要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这要通过转换产品结构,实现品牌与质量的提升来实现。
由于我国拥有市场、劳动力和技术的独特优势,其作为地区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的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还会保持下去。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继续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是保持我国对外贸易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也是继续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持出口竞争力、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必须注重质量升级而不是进一步靠数量型扩张。数量型扩张既降低收益,也消耗资源。我国现行的出口结构中,资源消耗型产品比重太大,劳动密集型并不等同于资源消耗型,应当发展劳动精细型产品,减少粗放型产品。像服装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同时也是
知识密集型产品。我国目前出口的纺织品比例过大,服装比例较小。同时,在出口市场的分布上,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必须限制一般制成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避免对当地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竞争,应扩大投资,在当地进行生产,这样既可以减少贸易摩擦,又可以扩大当地市场。其实,这样的生产还可以带动劳动力输出,包括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尽管现在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出口大国,成为第二出口大国也指日可待,但是,在我国的出口中,外资占的比例太大,加工贸易占的比例太大,附加值太少。这种大规模低附加值的出口是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不断发生贸易冲突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加出口产品中的本国价值创造比例,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尤其是机械、电子、电气、通讯产品的出口。目前,尽管我国出口中制造业产品以及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很高,但附加值低。要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这种情况有较显著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