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看我国就业促进战略(1)(2)
2013-09-07 01:05
导读:杨小凯(1998)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而失业或隐形失业或是由于分工水平低,大多数人自给自足,找不到专业化的就业机会,或是分工
杨小凯(1998)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而失业或隐形失业或是由于分工水平低,大多数人自给自足,找不到专业化的就业机会,或是分工水平很高时,由于大分工网络造成的协调失灵风险高,加上转业的困难等原因造成。但在经济起飞、分工演进加速的发展中国家,失业不是大问题。正如台湾、香港、温州经济起飞时不但不会有失业,反而劳力不足要从外地进口劳力。从一般意义上讲,充分利用分工经济的效果,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随着分工的演进,产业链会不断加长,会促使中间产品专业生产者人数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制度还不完善,制约了分工的自发演进。
我国分工演进阻滞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少地方政府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一味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地区经济结构,甚至不惜动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预跨地区的分工,这种“自足自给”经济布局使得不少地区的分工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分工的自发演进。二是很多企业的诚信程度不高,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不完善,使得不少企业认为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风险比较大,内生交易费用较高,因此宁可自己组织生产产品,也不愿意进行分工。这无疑是影响分工演进的重要因素。三是企业组织缺乏弹性。当企业内部组织生产某种产品的零部件的成本过高时,企业本应该放弃“自给自足”的方式,把这种零部件外包给专业化的企业,但这样做往往意味着要影响到原有的机构和员工的利益,从而使得这种专业化的分工因为遭到这些机构和员工的抵制而不能实现。企业组织的僵化现象在国有企业中尤其普遍,严重阻碍了整个社会分工的深化。
以分工促进就业是我国就业促进战略的指导思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根据上面的分析,透过失业现象的表面,可以认识到我国分工的自发演进受到阻滞,分工水平不足,不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是造成我国失业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就业促进战略时,应当确立以分工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在各个方面采取有利措施促进分工深化,为分工的自发演进创造一个适宜的制度环境。
政府应当放弃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结构思想,真正树立起社会化生产的观念,放手让企业进行自发的分工协作。政府的行政干预往往会扭曲企业之间的分工行为,造成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低下,最终压抑分工的深化。
加快全国性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将目前分散在诸如银行、工商、税务等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单位的企业信用数据进行集成,建立一个完整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公布那些资信不好企业的名单,让资信不好的企业在市场上既筹不到资金也找不到合作伙伴,从而抑制欺诈、违约等内生交易费用的发生,让大多数守信的企业能在一个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打消顾虑积极进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
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和就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劳动分工不可能只局限在某一地区,而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分工的这种超区域性意味着劳动力应当能够自由地跨区域进行流动,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分工的最终实现。因此,国家应当改革沿袭数十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区域之间劳动力流动和迁移的藩篱,建立起适合劳动力进行自由迁徙的制度安排。
我国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就业结构呈现出很强的区域性。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以及省会城市分工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但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尤其是资源枯竭的矿城,军工企业密集的大三线地区,以及非省会城市的老工业基地的人口结构老化,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就业岗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三类重点地区成为当前就业困难群体最为集中、就业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对于这类地区,政府除了有计划的改造原有产业结构和布局以增加就业机会外,还应当鼓励劳动人口进行流动迁移,让有工作能力的群体积极参与到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化大生产所进行的劳动分工是自发形成和不断演进的,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行有意识的分工安排往往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有时反而会扰乱正常的分工秩序。分工的演进有赖于交易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效率的提高取决于能够有效减少交易费用的合理制度安排。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应当不断地审视和分析与分工有关的各项制度运作的有效性,及时清理以前出台的各种阻碍和抑制分工的政策措施,为分工创造相对宽松和合理的制度环境。与此相应,分工的深化则会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贾明德,李斌.新兴古典资本理论与西部开发[J].甘肃社会科学,2002(2)
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蔡彬彬.分工与就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J].发展经济学论坛,2004(1)
4.黄新萍,谭义英.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及启示[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3)
5.郭永清.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解读我国的失业现象[J].经济前沿,2003(6)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