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枋:各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度分析(5)

2013-09-26 01:03
导读:广 西0.6872天 津0.6441 江 西0.6861青 海0.6291 天 津0.6636陕 西0.6164 陕 西0.6441湖 北0.6111 重 庆0.6358湖 南0.6088 吉 林0.6211山 西0.6086 内蒙古0.6154西 藏0.6032 云 南0.
广  西 0.6872   天  津 0.6441  
江  西 0.6861   青  海 0.6291  
天  津 0.6636   陕  西 0.6164  
陕  西 0.6441   湖  北 0.6111  
重  庆 0.6358   湖  南 0.6088  
吉  林 0.6211   山  西 0.6086  
内蒙古 0.6154   西  藏 0.6032  
云  南 0.6126   吉  林 0.5998 免强协调 
山  西 0.6019   安  徽 0.5903  
海  南 0.5571 勉强协调  江  西 0.5850  
甘  肃 0.5461   广  西 0.5638  
贵  州 0.5028   贵  州 0.5581  
西  藏 0.5009   内蒙古 0.5480  
新  疆 0.4907   重  庆 0.5412  
宁  夏 0.4223   宁  夏 0.5298  
青  海 0.3914 一般失调  甘  肃 0.4376  

 


六、结果分析及模型检验


1)表5,表6,表7都体现出:广东,浙江,江苏几个省近5年的经济环境协调度保持较高值,这与它们多年来经济发达,并以发展污染小的轻工业和高新科技为主的事实相吻合。
2)比较表5,表6发现,福建、海南两省经济环境协调度等级由2001年的一般协调水平上升为2005年的优良协调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两省在近五年大力发展经济效益高,污染低的旅游业造成的。
3)通过表5与表6的比较还可以发现。2001年有6个省份处于经济环境勉强协调水平,一个处于一般失调水平,而2005年仅有4个勉强协调的省份,没有一般失调的省份。这正是国家政府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的成果。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表7中有部分数据与表5,表6有较大偏差,是由于这5年间地区经济政策调整或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的波动。
5)总体说来,我国各省   最好仿中国可持续发展对结果的分析,,,,讨论到每一个省,,,


省区市均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人均资源
拥有量和环境污染程度相比国内其它地区稍好,但
是这里地理环境闭塞,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开发程
度很低,可用于改善环境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短
缺,社会发展总体水平难以提高。人才流失现象严
重,地区科研创新能力比较低下,未来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智力支撑与区域交换能力、政府管理调控能
力都面临危机。
七、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1.模型的不足
1)我们将环境和经济分两部分考虑,后将其结合对各省要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所选指标虽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也不乏一定的局限性;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些方面很难用具体的、量化的指标来体现,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由于统计资料收集上的不完整,故没有考虑到模型中;
3)由于能源消费总量资料难以获取,而我国多数地区是以电力消费为主,所以在本指标体系中选用了单位GDP耗电度数和单位GDP耗煤标准,这样无疑对一些能源大省产生影响。
4)本模型中没有考虑社会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在模型二中,对其进行改进。
2.模型的改进
模型二
 模型改进可以作以下技术处理:在指标体系中加入协调系统内容,并将其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把协调系统分解为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生态、经济与社会三大部分来体现,得到一套包括基础系统,协调系统与潜力系统在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以基础-过程-潜能为主线、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基本要素单元,并结合外部介入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寻求反映区域综合的、动态的、真实的发展情况。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四层。第一层为总目标层,第二层为基础系统、协调系统和潜力系统作为评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生态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在第三层指标层中紧紧抓住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单项(基础系统中对每一要素系统作单独分析与评价)与综合(协调系统中重点剖析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横向(彼此间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每一要素系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情况,)的分析。经济和社会系统都是以人为主体建立起来的,它们的发展情况也就说明了人口的发展状况。第四层为要素层,是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直接方面。然后为每项指标赋权,可得到每个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综合得分值。具体如下图2
图2  改进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RSD

 


社会、经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割裂社会而讨论经济与环境的
相对于原来的模型,改进模型考虑了社会因素对经济、环境影响,
九、参考文献
[1]邓维等,镇江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环境保护科学,31(129),2005年
[2]伊海伟等,山东省各市经济环境协调度分析,人文地理,20(2),2005年


十、附录
附件1  图表

附件2  表格

附件3  程序

上一篇:上海市投资效益及科技贡献率分析――基于投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