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物质激助机制与非物质激励机制。对者(企业家)物质报酬的研究在理论上有两个方向:一是研究企业家报酬对企业业绩的敏感性(卢埃林,1971;詹森和墨菲,1990;马尔道赫,1991)。研究结果表明,总经理的报酬对企业的业绩并不十分敏感,虽然企业业绩是衡量总经理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并不能将业绩的股票价值衡量看得如此重要,好象它是总经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德姆塞兹,l995)。在考察企业家业绩时一般应该使用相对业绩,因为一个企业的业绩除受到企业家的努力程度、能力和企业特有的因素的决定。企业所处行业的共同因素也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理论研究告诉我们,在构造企业家物质报酬的时候。如何恰当评价企业家的生产率是多么困难。第二个研究方向是研究经营者(企业家)报酬的水平以及报酬的构成。关于报酬水平问题,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企业的规模与报酬水平联系十分紧密(德姆塞兹,1995;罗森1982)。关于报酬的构成从理论上分析主要应该由固定部分与不固定部分组成。固定部分是满足企业家基本生活保障,主要解决激励理论中的参与约束问题。不固定部分应占较大比例,这样才能使企业家得到很好的激励,努力实现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
然而。激励机制的设计不应该仅考虑物质方面,还应该充分重视非物质激励机制。马斯洛(A.h-slIDw,1954)需要层次理论表明,针对人的需要实施相应激励是可能的,但激励的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当物质激励提供的激励效果下降时,就应该增加精神激励的内容。麦克利兰(D.C.~delan,1961)提出的成就理论认为具有高目标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把个人成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由克瑞普等人(~Vilson,1982;J垤i∞蹦-Dbem,19s2)提出的声誉模型,解释了静态博弈中难以解释的“囚徒困境”问题。论述了多次重复代理关系的情况下,竞争、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起到激励代理人的作用,充实了长期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理论的内容。法马(For,l980)研究表明,即使没有显性激励的,经理也会有积极性去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预期。所有这些研究都证明了机制的设计中非物质激励手段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分析——我国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存在的问题
1.产权安排存在的问曩分析。产权的激励就是让企业家占有控制权和綦I余索取权,以促使企业家的行为与所有者的目标保持一致。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很好地解决产权的激励问题。在剩余索取权方面。传统的分配制度实行的是固定制,企业经营者对国有财产的经营不承担任何实质性的责任和风险。经营的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企业家个人无法从成功经营企业的事业中得劲任何剩余的实现。在控制权方面主要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干预。国有企业改革后仍然是国有独资或基本上是独资的公司,政企很难分开,政府部门仍然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董事长、总经理仍然沿袭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任命,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企业经营者,人事分配仍由上级主管部门直接干预。二是“内部人控制”。改革后采取一系列放权措施,使企业经营者实际上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或大部分经营决策权。但是由于改革中相关的约柬机制缺乏,监督无效,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出现了“内部人控制问题”。
2.外部市场约束机制存在的问囊。在经营者选择的问题上,有国有部门内部经理市场和外部经理市场同时存在的“二元经理市场”。国有部门内部经理市场实际上是行政部门通过引入承包者竞争招标制、经理招聘翻等各种竞争机制形成的。这种产生方式无法摆脱政府任命的局面。据有关部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85%以上的经理仍由政府主管部门和党的组织部门任命,而不是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在经营者市场上选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