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毕业论文(2)

2014-08-08 02:52
导读:3.1.1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主要由V·杜能奠基,经过A·韦伯及后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19世纪末初步建立。主要有: (1)V·杜能的农业

  3.1.1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主要由V·杜能奠基,经过A·韦伯及后人较为系统的研究,在19世纪末初步建立。主要有:
  (1)V·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以城市为代表的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由内到外他将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杜能的《孤立国》可以说是区位论的奠基之作。
  (2)A·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他在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提出了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和最优区位等概念,杜能和韦伯提出了3个一般性区位因子,即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聚集力。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韦伯以后的研究者发现,最小生产成本并不能完全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成本最低也不完全意味着利润最大化,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影响越来越大,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此后,廖什又考察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区位分析也由生产扩展到市场,并且从单个厂商扩展到整个产业。
  西方古典区位论的基本特征:①研究宗旨是为各个企业或部门寻找最优生产区位,其实质是在寻找一种比较优势以保证企业利润的极大化;②区位研究是以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下的价格理论为基础的,属于古典微观经济学范畴。③虽然没有明确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思想,但有隐含的意思[2]。
  3.1.2 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若每一国家均按其“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对各国都有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绝对优势理论不能解释实践中的有关分工问题,因此大卫·李嘉图在继承和发展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任何国家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若各国都把劳动用于最有利于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各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3]。
  20世纪30年代初,伯尔蒂尔·俄林进一步提出了生产要素比率理论,他认为在同种商品不同区域的生产函数不变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产生是由于:①各区域生产要素禀赋比率不同;②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搭配比例。
  3.1.3 平衡与非平衡论争
  在关于宏观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方面,理论界长期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是平衡发展论,强调缩小地区差别,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在资源分配上主张地区平均主义。在西方,主张各产业应齐头并进的首推罗森斯坦·罗丹,他在1943年第一次提出“大推进”理论,指出在东欧和东南欧需要“大推进”(即同时对许多项目大量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实践证明,“大推进”理论只有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中才有其正确性。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交融,地区经济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大推进”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是缪尔达尔和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发展论,该理论承认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性,反对在资源配置上对各产业、各地区采取平均主义作法,主张遵循并自觉利

上一篇:全球化与东亚金融危机毕业论文 下一篇:浅析深化我国市场规制改革的任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