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求完善区域战略和政(2)
2014-09-27 03:24
导读: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地区差距的扩大,一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针对这两大问题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大问题,一是地区差距的扩大,一是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针对这两大问题,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时,中央明确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之后,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大局”的构想,中央于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于2005年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再之后,根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规划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系统化。我们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其实是一簇子战略构成的体系,这些子战略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和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虽然在“九五”计划制定时就已提出,但是,其战略的形成则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期的始点应是世纪之交。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诸子战略中,有些已经成型并已付诸实施(如四大板块战略),有些已有基本思路但尚未有实施方案(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主导思想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考量,通过系统地设计区域政策、合理地分配政策资源营造大体相当而又有所差异的空间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容式发展(各地区共容式发展,不是指各地区的同步发展,而是指各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实现各自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整体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手段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特色产业发展,鼓励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如在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等(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不同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得与失
1.扶持内陆地区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实施的地区政策,加快了内陆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缓解了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均衡的状况,提高了内陆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1952-1978年,内陆地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0.1%上升到39.1%。
但是,它们在缩小地区差距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一方面,东部(按四大板块划分,下同)生产总值的份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1952-1978年,由1952年的42.7%上升到1978年的44.1%;另一方面,东与中、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同期,东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中部的比值由1.45扩大到1.69,与西部的比值由1.57扩大到1.85。
另外,这一时期的区域政策还引发了四个不利后果:(1)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强调各地区经济自成体系,不仅各地的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稀缺的增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