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及企业的应对策略(2)
2014-11-18 01:04
导读:(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 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