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青团组织设置、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社会(2)
2014-11-30 01:44
导读:二、关于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思考 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适应社会,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
二、关于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思考
共青团组织设置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适应社会,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团组织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系统功能的体现的原则,对现有的组织设置进行合理调整,达到“区域覆盖,条块结合,块为中心,多点辐射”的格局。
根据我国城市和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将长期存在的现实,团的地方组织机关可以改变原有机关、学校、企业、农村四线并举的现状,按职能分为团务工作部和社会事务部。社会事务部主要负责社会服务、对外联络、事业开发、社团管理、创办实体等事务,有效协调各类资源,推进工作。团务工作部主要负责团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下可分城区工作和农村工作两大块。
在城区,要发挥团区委的区域中心作用,重点加强对街道团工委建设的领导,建立社区团工作协调机构,由街道团工委牵头,社区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团组织参加。加强团的各类阵地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在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发展和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上做文章;在农村,要着力加强乡镇团委的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团委的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对青年大量集聚的强镇,可以按行业设立一些团工委,由镇团委委员兼书记,使团委委员会有具体有形的工作依托,增强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对一些经济强村,可以建立村级团委,加强对本区域工作的开展;对一些外出青年较多的村,可以考虑聚点到片,采取对、校、厂、市场的强强、强弱、弱弱联建,共享资源,共建阵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对村、校厂等团支部还要广泛推进“海选”,由团员青年民主推选自己的“领头羊”,扩大团内民主,激发广大青年的参与热情。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关于共青团运行机制社会化的思考
共青团运行机制社会化的总体要求是挺进社会、灵活高效。根据党政所想、社会所急、青年所需,共青团所能的要求设计团的活动,建立完善团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以达到紧扣社会热点,牵发党政关注,引发大众共鸣,满足青年需求,激发青年热情的目的。像希望工程、“手拉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等团的名牌工作,无一不是符合了以上要求的。
共青团工作载体的职能化是社会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原来一部分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将逐步转由社会团体来承担,而且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强镇已初具了小县(市)的规模,但由于部分的设置上没有像县(市)这么齐全,许多职能无人承担或不能得以很好的承担。对共青团而言,“生命在于运动,组织在于活动”,但共青团干部由于转岗较快,频道更换很快,不易于持久发挥作用,如果有几项固化的职能能够承担过来,解决基层有事可干的问题,则团的地位和作用就能得以更好的体现。共青团有自己的
政治、组织、人力等方面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担青少年事务的管理、青少年权益的维护、青少年信息部的发布等方面的部分职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践中,台州农村团组织承担的农业科技推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