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2)

2015-05-12 01:13
导读:附图 图1中国的GDP增长率(1979-2001,离差值) 本文安排如下:在第2节,我们将讨论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市场化转

  附图
  图1中国的GDP增长率(1979-2001,离差值)
  本文安排如下:在第2节,我们将讨论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市场化转轨过程与转轨后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特征的实证分析安排在第3和第4节,在那里,我们分别计算和估计了资本—产出比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的时间变动轨迹,并考察了资本深化的进程。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二、简单的理论框架
  为了从理论上厘清中国改革后时期的经济增长是怎样发生的,我们首先在理论上区分静态的“配置效率”概念与“动态的”或“技术的”效率概念,然后我们说明并演示静态的配置效率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我们认为,配置效率的改进在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经济转轨初期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但它可能最终导致资本的深化过程,提高资本-产出比率,从而降低产出增长率。
  附图
  图2配置效率、动态效率与增长
  图2中,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为PPF,横轴表示产品H的数量,H为资本密集的产品或者重化产品。纵轴为产品L的数量,L是劳动力要素比较密集的产品或者为消费品。PPF可以理解为一个经济所可能实现的最大的潜在生产能力。假设两种产品H和L之间的市场价格线由通过C点的切线表示,其斜率即为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我们在这个图上给出点B、C和D。改革前的初始经济结构用过度投资重化工业的点B来表示。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定义,我们把B点向C点的移动定义为静态的配置效率的改善,因为这个移动将满足两种产品的转换率之比与它们的价格比率相等这个均衡条件(在C点,PPF线的斜率与市场比价线的斜率相等)。另外,我们把从D点向C点的移动被称为“动态的”或者“技术的”效率改进。因为点C处于PPF线之内,因而从C点向A点的移动可以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线(PPF)的外移。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现在我们可以来刻画并讨论中国的“增量式”转轨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的关系。所谓“增量改革”,是相对于“存量改革”而言的,是指用新增加的资源或收入按市场信号进行配置并从边际上对被扭曲的经济结构进行修正,从而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产出的增长(林毅夫等人,1994)。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在图2中用B点向A点的过渡来表示这个“增量”改革的含义。很显然,根据这一定义,“增量改革”是通过将新增的积累向受抑制的部门配置,即通过在边际上矫正被扭曲的经济结构的方式来推动产出增长的。(注:林毅夫等人(1994)指出:“新增积累越是向受压抑部门倾斜,增长速度越快。事实上,由于在传统发展战略下,重工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农业、轻工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受到抑制,使后者得以在改革开始后成为承担增量改革功能的主导部门,并获得了迅速的增长,使改革及时获益。”)
  但我们

上一篇: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建设的现状、难点及 下一篇:没有了